站内搜索:
沙飞等拍摄的长城 成为抗战经典视觉文献
日期:[2021-07-01]  版次:[T34]   版名:[建党百年特刊]   字体:【
■沙飞《1938年春,八路军战斗在河北浮图峪古长城》

■赵烈《我们是抗日小兵》

■石少华《冰上轻骑》

年过七旬的陈静女士知道在广州政协文史展示中心举办沙飞摄影展,专程来到了展厅,“沙飞镜头里,有一个就是我母亲。”她的话几乎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众人纷纷期待她进一步的述说。原来,她偶然在一条网络链接上,看到了自己的母亲出现在一张旧照片上,而这张照片,正是沙飞拍摄于1941年初河北阜平县沙河畔的“八路军女战士在大生产中积肥”的场景。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广州市政协与新快报首度推出“红色记忆——沙飞摄影展”,正是这样的活动,勾起了与陈静女士相似的更广泛的上一代群众对那段难忘历程的回忆与钩沉。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百年,在反映党和人民英勇抵御外敌、为人民谋发展的过程中,处处可见广东摄影家的身影,著名摄影家顾棣在《中国红色摄影史录》里介绍,广东是摄影术传入中国并得以传播最早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新闻摄影事业的发源地之一。

■新快报记者 梁志钦

摄影是“锐利的思想武器”

粗略计算,首批红色摄影开创者中,连沙飞在内的21人,有9人来自广东,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杜江介绍,奠定中国红色摄影史的四大摄影家沙飞、石少华、吴印咸、郑景康,除了吴印咸是江苏人外,其他三位都是广东籍。

作为解放区第一个以新闻记者身份投身革命的摄影工作者沙飞,首先开创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新闻摄影工作。他对摄影为政治服务有着深刻的思想认识,他认为摄影是“锐利的思想武器”。他找到了一个他认为极为重要的摄影理念:摄影武器论。这理念足以让他手中的照相机发挥出巨大能量,让他和更多摄影家发挥摄影的特长,唤醒民众,为国效力。他曾说,“我决定站在革命的前进的立场上,为民族的解放、人类的解放而牺牲一己,与黑暗的旧势力奋战到底,并决心做一个前进的摄影记者,用摄影作为斗争的武器。”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创始人蒋齐生曾对沙飞的评价认为,“摄影即武器论”只有尊重并发挥摄影的本质特征、拍出真实的照片,才能使摄影成为反映现实、推动现实的武器。而要拍出真实的照片,摄影记者必须具备沙飞所规定的四个条件:正确的政治认识、新闻记者收集材料的方法、艺术的修养、科学知识。在我国摄影史上,沙飞是自觉地提出并实践“摄影即武器论”,以摄影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服务的第一位革命摄影家,又是最早深入敌后、参加八路军、成为八路军第一位新闻摄影记者及敌后我国人民革命摄影事业的主要开拓者。

唤醒民众、鼓励士气

沙飞在中国摄影史上最为著名的作品,除了纪念鲁迅先生的系列作品外,就是以长城为对象的系列作品。沙飞有中国人特有的长城情结。他1937年10月到河北涞源杨成武支队采访,拍摄了多幅八路军与长城的照片,并在不同时间发表,强化了宣传抗战的效果,作品包括《塞上风云》《挺进敌后》《战斗在古长城》《战后总结会》《八路军在古长城上欢呼胜利》等。

这些摄影作品突出长城抵御外敌入侵的象征属性,通过长城的伟岸雄浑,展现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作品的取材仍是处于自然状态的长城、山峦,但八路军战士的行进或战斗情形则不少是模拟。作品看似现场记录,却非单纯传播性质的新闻照片,实质是带有强烈情感、思想成分的艺术创作属性。这些作品很好地实现了唤醒民众、鼓励士气的作用,在以后长达数十年的岁月中不断被引用,已经证明沙飞这批影像中蕴含的象征性、情感指向属性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

中山大学教授邓启耀认为,“中国人把战斗在长城上作为保卫中国的一个象征。沙飞等人拍摄的长城影像,成为抗战时期家国记忆的经典视觉文献。”

产生感人力量,要从典型着手

石少华是摄影界同样有巨大影响的另一位来自广东的摄影家,他被著名摄影家裴植曾如此评价,“不仅是解放区革命摄影工作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也是新中国社会主义摄影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石少华曾在《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的关系》中写道,“一张成功的作品,必须具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让读者一看,就能领会其大概的内容,从而产生一种深厚的感人的力量。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只有从典型着手。什么是典型?所谓典型就是在今天我们的现实斗争生活中已经产生和发展着的广大群众英雄主义的特殊人物和特殊事件,他们代表着广大群众的要求与方向,代表着广大群众的感情与面貌,反映他们,就是对现实斗争做了最好的报道。”

黄谷柳先生为人所知,始于《虾球传》这部长篇小说,或许很多人并不知道,他也曾为历史留下了珍贵的摄影作品,通过相机记录了解放海南岛战役、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不少感人时刻,尽管留下的摄影作品多达700多张,但黄谷柳生前从未将自己视为摄影师,相机在他手里纯属一件纪录工具。

但今天的人们,通过他的镜头,我们得以“穿越时空”,看到当年战士们的生活点滴。

另一位来自广东的赵烈,牺牲时几乎是红色摄影家里年纪最小的,年仅23岁,他是晋察冀画报社的指导员,1939年4月从延安抗大到晋察冀不久,被沙飞调到摄影科当助手,学习摄影,以后帮助沙飞办晋察冀军区第一届摄影训练班、创办《晋察冀画报》,1943年秋柏崖事件时为掩护战友牺牲。他拍摄的“我们是抗日小兵”组照影响巨大。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