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张铁威:童年经历往往会成为创作触发点
日期:[2021-07-11]  版次:[A11]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荔乡情 张铁威

张铁威,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重彩画研究会会员、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大利连年 涂国喜

■枇杷山鸟 吴子英

■荔枝 杨永权

■岭南佳果 叶绿野

涂国喜,湖北武汉人,现为广州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张森霖

张森霖,现为广州梅社书画院院长,广州书画名家艺术促进会副会长,广东中国画学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

荔枝被誉为岭南果王,其独特姿色与口味几乎是其他水果难媲美的,也无怪乎北宋苏东坡南下后发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感慨。从绘画题材来看,画家张铁威、涂国喜、张森霖对此均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张森霖认为,“荔枝好入画,但要表现到位很难,荔枝果颜色好红艳,红色用得不当,就会艳俗。”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张铁威:童年经历往往会成为创作触发点

岭南地区,物种丰富,花鸟画题材在选择上可说是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一个有想法的画家,主要问题不是证明自己会画什么,而是怎样画出自己的特点和感悟来。

在花鸟画题材中,我偏好画竹与荷,此外近年画得比较多的就是岭南佳果荔枝了。其实,我画荔枝的想法十几年前就有了,却迟迟不敢动笔多画。一来我出生在著名荔枝之乡增城,自小在荔枝树下玩耍;二来也喜欢吃荔枝,“荔”与“利”谐音,这一题材入画,很受人们喜爱。迟迟不敢动笔的原因是,在当代岭南画家中,叶绿野、梁纪、林丰俗、陈永康等前辈画家,其笔下的荔枝形态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和喜爱,如果简单地依样画葫芦模仿某一名家成熟的荔枝笔法和样式,或是常见的树枝挂果式构图,我又觉得没意思,还不如不画。

2007年夏天时,增城同学聚会一起摘荔枝,在乡村土墙上看见挂着一顶客家凉帽,顿时触碰了我的创作灵感。回来后即创作了《荔乡情》,画中题上我的一段回忆:“余少年时曾居住永和简村小学,邻居热情好客,每每荔熟时节,总会拎上数串荔枝给我们品尝,今仍铭记在心。”该作在次年的个人画展预展时就被藏家预定了,他们说在我的荔枝画中感受到了一股浓浓的乡情。

是的,画作如同文学作品,假若徒有技巧,没有独特的感受与情感,其笔下的作品也是难以扣动观众的心弦的。

所以,我画荔枝,是带着一份回忆,带着一股乡情,带着几分文人的情愫,去描绘心中的意境,荔枝只是一个载体。

在图式上,我就另辟蹊径,基本不画常见的树上挂果式,而是桌面或是掉在地上的荔果。为何我只关注地上的荔枝呢?事出有因。孩童时,父亲是小学教师,家教甚严,尽管我们生活在荔枝之乡增城(我家是居民户口没有荔枝树),尽管挂果盈盈,但树上的荔枝却是不敢触碰的禁区。卖荔枝也是当地村民的一项主要收入,价钱贵时连主人都不舍得吃,要换钱来做家用替小孩交学费。只有刮风下雨时掉下几个,我们几兄弟才可以肆无忌惮地捡来吃。所以,树上的荔果与我无关,我眼里只有地上的。有时,童年的经历往往会成为创作的触发点。所以描绘岭南佳果,我只对地上的荔枝有感觉,也只有对有感觉的事物,才能画出与众不同的视点与图式。

简介

张铁威,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重彩画研究会会员、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涂国喜:岭南佳果创作 亦可验证“笔墨当随时代”

生活在岭南,大自然有各种特色佳果待人,这也算是人生一大幸事。荔枝、龙眼、沙糖桔等都是让人唇齿留香,风味绝佳的上等佳品,否则,被贬岭南的苏东坡怎么会发出千古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感慨。

几十年前,作为学生,我南下广州,与东坡居士南下比较起来,不同的是:自己是心甘情愿地南下,处境是甜蜜无比。相同的是:在岭南佳果荔枝成熟的季节也品尝到了日啖荔枝三百颗的丰富含义。荔枝被誉为岭南果王,单从绘画艺术的角度看,无论是外形的结构造形和色彩的艳丽多姿等,都是每年果熟时节让我心动的首选果品。也几乎每年都会用画笔记录下不同的品种,不同时间段上市的不同荔枝。

多年以后,我也学会了选购荔枝的奥秘,察颜观色就能辨别区分不同品种的不同口感。再也不会将人们视为仙丹的挂绿与什么糯米糍、桂味、妃子笑等混成同种。所以,见到好的品种总是有先画后食的冲动。

岭南的历代画人以荔枝为题材的经典佳作太多,现今要在同样的题材上表现一番新的面貌,让现时受众有新的感悟并非易事。因为题材还是千百年的题材,几乎没有大的改变,我们现时品尝到的荔枝与北宋东坡居士接触的形色应该也无异。只不过是我们品味的环境和得到的方式等产生了很多变化。我们品味的心情感觉也就有很多不同。因此,从描绘荔枝抒发情感的角度也就自然产生不一样的画面。

今年前些日子我又画了两幅与荔枝相关的作品,比较看来,一幅是属于相对传统的构图,果满枝头、果熟禽来,一片丰收喜庆的景象惹人喜爱。而另一幅是采用折枝的方式,构图上用了现代构成的元素将荔枝集中在两个不同形状的藤箩之中。大吉大利的感觉也跃然纸上。同样的题材,同样的色彩经过不同的构思和外形搭配产生的视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创作完两幅相同题材的岭南佳果作品,不由得让我想起了“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我们之所以见到当下太多的艺术作品,尤其是描绘同类题材的画面,小范围一种佳果,大范围到现正流行的重大历史题材都有趋同的倾向,这就反映出了我们有很多艺术家对生活体验的不足,从而造成严重的挪移、借古现象。假如我们真的深入了解过我们所要表达的物象本质、物与物之间的内在实质细微差异,用我们生活在当下的不同心境感受去描绘与古人所见相同的场景,最后完成的作品,肯定是不同于古人也不同于他人。

简介

涂国喜,湖北武汉人,现为广州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

张森霖:荔枝好入画 但很难表现到位

岭南佳果是中国南方特有的水果,品种多,口感好,广东人特别喜欢吃的水果,省外的人也渴望每年六七月能品尝到南方的佳果。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几个人为了吃荔枝,去从化乡村包一整棵荔枝来一边摘一边在树上吃,这是荔枝的吸引力,也就是五六月最有代表性的岭南水果之一。

荔枝好入画,但要表现到位很难,荔枝果颜色好红艳,红色用得不当,就会艳俗,笔墨的运用干湿要结合好,墨不能太过抢荔枝果,要以果为重点,既可以写意地写,也可用工笔的方法慢慢地画,亦可以工意结合,我认为达到最终目的就成,表现出岭南水果的特有的艺术韵味,那就是成功的艺术作品。

简介

张森霖,现为广州梅社书画院院长,广州书画名家艺术促进会副会长,广东中国画学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