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学书当如张无忌
日期:[2021-07-18]  版次:[A15]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王世国行书条屏《杨俊华·咏龙船花》

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广东省蓝态幸福文化公益基金会 联合出品

■王嘉(广东美术馆研究员、教授)

■收藏周刊记者 陈福香 统筹

最近有一个新的热点话题,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院长刘复生毕业致辞:“去吧,成为张无忌!”让我们这些“金粉”眼前一亮。金庸如果活着,也差不多一百岁了。他从1955年31岁写第一部《书剑恩仇录》算起,到后来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可谓圈粉无数。他的笔下,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其中,《倚天屠龙记》的张无忌,从绝处逢生到退隐江湖,给读者留下的印象颇为深刻。

书法爱好者要走出自我,走出书斋

张无忌跟书法的渊源关系,从其父张翠山出场就已经充满着神奇色彩。武当七侠的张五侠,惯用烂银虎头钩和镔铁判官笔,号称“银钩铁划”。不仅如此,张翠山在武功里融入书法,把洒脱的武当功夫梯云纵跟书法的纵横恣肆结合在一起,以兵器为笔,以书法为功法,把读者带入云里雾里。从《倚天屠龙记》第一卷的张五侠出场,就已经寄寓了金庸式的无限想象。

书法领域里,有很多类似的借比。比如杜甫的“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陈师道的“学诗初学杜少陵,学书不学王右军”,倪瓒的“临池学书王右军,澄怀观道宗少文”,诸如此类,都是通过某一个经典人物,藉以引申一系列的相关话题。就像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院长,借张无忌而阐述了对毕业生的诸多期望。比如“首先要仁”“重要的却不在其仁,而在其有力量”“去拥有剑”“神功练就,初志不改”“一要生存,二要发展,三要让别人生存和发展”……张无忌幼年不幸,但经历了种种机遇,最终有武、有侠,20岁功成名就,22岁退隐江湖。张无忌的故事波澜起伏,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院长选取的是即将离开冰火岛、踏入江湖作为话题的拐点,言下之意,无论是武、是侠,是坎坷的张无忌,是高手的张无忌……无论如何,首先是“出岛”,然后才有后面的故事。

学书当如张无忌,重要的也是这个“拐点”。对于书法爱好者而言,一定要走出自我,走出书斋,走出“冰火岛”,才会有足够的空间去延伸后面的故事。不少书法爱好者缺少这个自信,缺少这个履历,缺少对“小我”的突破,担心走出去之后被人指指点点,不能接受别人的旁敲侧击,以至于宁愿一直呆在“冰火岛”与象牙塔里。这类人里,至少有三种错误的观念:一是敝帚自珍,看不到外面的世界,缺少跟同行的呼应对话。二是闭门造车,不了解书法的发展大势,自以为闭门学了《兰亭序》《蜀素帖》就可以如何,而不了解别人都是怎么学的,学了哪些,弃了哪些,添了哪些。三是自娱自乐,走不出自我,最后圈子越来越小,变成了自己跟自己玩,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书法的领域里,博大的前提是精深

“江湖”上有各种比赛,要不要参与?答案是肯定的。就像张无忌,你不跟人过招,怎会知道自己的实力?张无忌是一个特例,在《倚天屠龙记》里有缘过招的,都是成名成家的人物。这里至少有四个因素:首要因素是你自己一定要有实力,经得起过招,而不是一堆花架子,招摇过市。其次是不能乱过招,见人就打,见比赛就起哄,赢得没有意义。第三是把每一次的比赛,作为提升自己的案例,而不是耀武扬威的陶醉。第四,最重要的是,不要介意别人一时的褒或贬,只要初心不改,要经得起挫折,也要经得起虚荣。

张无忌就像是金庸笔下的每一位大侠那样,有卓绝的武功。九阳神功、乾坤大挪移、梯云纵、七伤拳……金庸小说里并不刻意谄媚任何一种武功,不管是哪一门功夫,重要的是进入化境。书法也是这个道理,篆隶楷行草,《散氏盘》《礼器碑》《九成宫》《自叙帖》《寒食诗》……每一种字体,每一种碑帖,达到精熟,进入化境,都可以修成正果。如果停留在皮毛,不明就里,囫囵吞枣,朝三暮四,不会有什么好结局。所以,在书法的领域里,博大的前提是精深。没有精深,空有博大,毫无价值。笔法、字法、章法,各有门道。务必按照规律,循序渐进,尺寸分毫,才有收获。

当然,最有魅力的是屠龙刀、倚天剑。有一件顺手的兵器,可以如虎添翼。在书法创作里,历来有“五好”之说。好笔、好纸、好墨、好天气、好心情,五样齐全,得天独厚。但是在金庸的《倚天屠龙记》里,对屠龙刀和倚天剑的态度,其实是“双标”。一方面,大肆渲染宝刀、宝剑的神奇魅力。另一方面,又不断地用“实力”对宝刀、宝剑的魅力加以解构。实力不足的人,才期待于宝刀、宝剑。事实上,宝刀、宝剑的意义仅在于为最有实力的人加分。所以在《倚天屠龙记》里,对屠龙刀和倚天剑的追捧,本质上不是对宝物的想象,而是实力的角逐。学书法,实力不足,依赖于好笔、好墨,那只是暴殄天物。

“器物控”永远都是等而下之,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金庸笔下的侠之大者,其实跟屠龙刀、倚天剑无关。当一切回到当下、回到源头的时候,真正重要的是“初心”。书法也是如此,经历了各种惊涛骇浪,经历了各种展览、比赛、荣誉和掌声之后,回到初心,书如其人,把书法变成内心深处的修为,才是最后的归宿。走不出“冰火岛”,就没有精彩的故事。回不到内心,就没有自己。这个也是笔者认为“学书当如张无忌”的关键原因。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