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潘育川:摄影与手绘结合,记录小人物的心路历程
日期:[2021-07-18]  版次:[A13]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从2020到2021,世界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而发生巨变。对于祖籍广东开平的画家和观念摄影家潘育川而言,居于美国的他,经历了长达456天的“居家令”,是一次毕生难忘的经历。为了完整记录并再现这段时光,他从“被居家”的第一天起,就有意识地每天进行了一幅“摄影与手绘结合”的行为创作,坚持了整整456天,至加州于2021年6月15日实现“全面开放”、日常活动被允许为止,他以这456个作品,最终凝成了“一个”作品。

“这个作品的名字,可以称为《一个艺术家居家避疫的456日》”,他说。这是一件极具个人特色的当代艺术作品。

“摄影与手绘结合”的行为创作

收藏周刊:在您创作这个作品的第456天,您说,“我的摄影行为也划上一个句号”。您把这长达456天的一个摄影行为,定义为一个行为、一个作品吗?为什么?

潘育川:回望2020年,是全世界几近停顿的一年。有些事件突如其来,人类终于停止了狂奔的步伐,有人失去了工作,有人失去了家园,有人失去了生命。作为艺术家也不例外,有人停止了外出写生、停止了外出画展,大型的展览也停止了,许多人的内心,一度充满了忧郁。

当时,我自己每天不停地看着报道疫情的新闻,看着感染人数及死亡人数,下一个是谁?这种感觉可怕极了……但作为艺术家,我仍在不停思考,能否把这种感受变成创作?是做一个行为艺术,还是画一幅画?最后,我选择了以摄影为主导的行为艺术,于是,在当地宣布居家避疫时,我就开始了一种“摄影与手绘结合”的行为创作。

一幅纯拍摄出来的作品,已经不能完全表达我内心的想法,因此我加上一个手绘小人物,让他——他也代表了我——进入到每天的画面上。德国思想家歌德说过:“除了艺术之外,没有更妥善的逃世之方,而要与世界联系,也没有一种方法比艺术更好。”

收藏周刊:这个作品可有名字或主题?

潘育川:这个作品的题目可以称为《一个艺术家居家避疫的456日》,或是《456日的行为摄影——潘育川的居家避疫》。它是行为摄影图片。

最大的难度在于坚持了456天

收藏周刊:在这456天中,从艺术形式、内容,到艺术家自己的感悟和发现,有什么阶段性的变化吗?

潘育川:当时,在居家避疫中,对我而言,没有比继续进行艺术创作更好的选择了。疫情中,我尝试了用手机摄影的另一种形式创作,将自己沉重的心情转化为作品展示出来。具体的形式,是我先用手机拍摄出一张摄影作品,然后根据照片的构图及形式,用手指在手机上的小屏幕里,画上“代表着我”的一个小人物,然后从当地宣布居家避疫开始,每天坚持创作一幅,并发布在微信朋友圈上,至今已经一年多了。从原来的一幅普通照片,加上“我”后,变成了每天一幅的行为摄影作品。

收藏周刊:这种艺术创作的难度在哪里?

潘育川:创作这种行为摄影的特征及难度,就在于每天的坚持,因为这种创作是必须根据自己每天的心情来,色调也会根据心情调整,高兴的时候呈现暖色调,低落的时候使用灰色调,我的小人物也时而伤心、时而压抑、时而带有期望,最后,我用手机自带的简单图片调整工具,进行调色处理,从而达到需要的画面效果。这次行为摄影,反映了疫情正在束缚着人类、阻止着人类急促向前,又给我们提供了急停的机会,用于好好反思。

在手机年代,拍出好照片竟然十分困难

收藏周刊:它是否也属于您观念摄影的一部分?还是说有了新的定义和方向?

潘育川:是的,它属于我观念摄影的一部分。创作可以多样性,但在疫情期间特别是“居家令”下,活动范围大大缩小,还好的是家中有个小花园,让我可以与植物对话,还有就是我会在附近的山路上走走。

收藏周刊:每个人都有手机,您觉得,自己创作的独特之处在哪里?这与您的个人经历、知识结构和人物性格有何关系?

潘育川:是的,手机许多人都有,许多人也使用它在做各种各样的事情,而我只是一个艺术家,很自然地要用手机做点作品。特别是今次的居家避疫,纯粹拍照片我发觉简单了点(对我来说),而且许多人也那么做了。于是我想,能否先拍摄一个场景或一个物体局部,目的是塑造一个适合自己气氛的场景,接着,能否把自己画进去?第一次试了试,居然效果挺好的,到后来,我刻意画出版画的效果,让小人物中的“我”在照片中突出,更深刻。是的,这特别的形式,只有通过艺术训练后才能画出来,特别是刻画人物的比例、动态,还有光影效果等。

收藏周刊:在人人都能用手机拍照的年代,我们如何才能拍出一张既完美表达内心、又能打动无数陌生人的照片?

潘育川:在人人都能用手机拍照的年代,能拍出好照片是十分困难的事,因为拍摄动作多了,思考的东西少了。至于要拍出表达内心又能打动陌生人的照片,那就要首先感动自己,拍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经历,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

收藏周刊:这456天过去了,您自己有了什么变化?您对以后的生活、创作和周边的世界,有什么新的计划吗?

潘育川:这456天,我自己变化很大,首先是失去了父亲,失去了工作。早期的居家避疫不敢外出,心理压力很大,所以画出来的(小人物)是深刻的,有些悲伤。随着疫情慢慢好起来,外界终于在6月15日开始回复正轨,但内心的伤痛,还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平息。接下来,就是要继续适应疫情后的新生活。

收藏周刊:最后一个问题,您可设想过如何综合呈现这456张创作?

潘育川:我希望的是,它们能在画廊展出,后续集结出书。

人物简介

潘育川

祖籍广东开平, 198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历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广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国亚洲当代艺术协会副会长,旧金山中华艺术学会会员。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