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罗兵:容庚对广东近现代文化有奠基之功
日期:[2021-07-18]  版次:[A12]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颂斋藏印

■半池风雨迎春冷 一夜霜花带月开

■昜儿鼎拓片《颂斋吉金图录》 款识一:十八年春,予为广州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考古学组来平购置古器物及六朝以来石刻,凡数十品,独阙晚周彝器。闻希白兄新得昜儿鼎为西清古鉴物,乃商让之。鼎虽失盖,而文字甚精美,明字上复有一兼字,细如毫毛,可见而不可拓矣!西清古鉴遗橅其它且错误此墨本之可贵也。自予去职中大后,闻存物人多不甚爱惜。希白谓庶几能永传,而其信然邪?慈睹此拓本,不禁抚然也。二十一年五月,商承祚记。钤印:契斋(朱文) 款识二:此件西清古鉴七著录,后归延煦堂。十七年四月得于厂肆。余之藏器自此始。今归广东中山大学,庶几能永其传乎?容庚。钤印:容庚之印(白文),希丁手拓(白文)。

■容庚仿王武水仙图轴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呼吁收藏机构,公开容庚的成果,让更广泛的人群受益”

“容庚热”的热度可以从去年底今年初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有容乃大——中国美术馆容庚捐赠展”那场展览开始,据了解,由于观展人数过多,该馆少有地把展期延长了一个月,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形容这个展览“是中国美术馆目前为止,在捐赠展当中所做的最为综合的一个展”。

容庚的学术源于岭南“家学”,收藏与学术成就集中在北京,可以说他与北京有着千丝万缕,解不开的关系。作为容庚家属、画家罗兵表示,回北京是还先辈容庚先生的心愿。他认为,“对广东近现代文化的发展,容庚有奠基之功”。

从篆刻转到金石的学习是

容庚整个学术研究的起点

收藏周刊:通过他的藏印,是否也可以勾勒出他作为学人的另一个面貌?

罗兵:文化学者对印学的理解,几乎是一个必备的条件,我们看到了比如闻一多、罗振玉等名人送给他的印,其中邓尔雅给他刻的印是最多的,包括“别存古意”“容斋金石”“肇更藏书”。有一点可以强调一下,容庚最早就是从印学入手建立他的学术体系的,因为他很小就跟邓尔雅学篆刻,他曾跟容祖椿学画半年,后来又复跟邓尔雅学篆刻。因习篆治印,后与容肇祖合编《东莞印人传》,继而开始进入《金文编》的编撰工作。

所以,我们在考量他后来成就的时候,首先要看到一点,从篆刻转到金石的学习应该是容庚先生整个学术研究的起点。

收藏周刊:是否可以说,对容庚学术上最初的引路人,是邓尔雅?

罗兵:从篆刻学到金文学,到《金文编》的初稿,基础都是在东莞,也就是在邓尔雅的指导下完成的,1922年,他北上见罗振玉的时候,《金文编》的初稿已经完成了。也是因为这本著作,使得罗振玉推荐他给时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考古研究室主任的马衡,破格录取为北京大学的研究生。

可以说,东莞是容庚学术探索的起点,而再具体一点,容庚的学术起点,应该在岭南“家学”,他爷爷容鹤龄和外祖父邓蓉镜都是清同治的进士。可谓“富收藏,重教育”,深厚的家学造就了容庚先生坚持正统学术的一种态度。

散尽家财收藏

一一捐赠国家

收藏周刊:不少人好奇,为何要把容庚先生的藏品带到北京?

罗兵:看容庚先生1946年离开北京大学,回到岭南的资料可知,他离开北京是有遗憾的。我在整理他的文献以及藏品的时候,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帮他重回北京。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史无前例地延期了一个月的轰动效应来看,我做到了,我感觉完成了他的心愿。

收藏周刊:您说的遗憾,是当时被傅斯年指责“不够爱国”的事吧?

罗兵:实际上,爱国情怀是一直贯穿着容庚先生的生活的,早在1936年,燕京大学中国教职员会成立,容庚就当选为理事,并参与组织抗日宣言签名活动。而在1945年,值日本无条件投降,他于东莞新馆宝贤堂正临明陈栝《雨中写景图卷》,便落款云,“神州光复,甲午国耻,于今五十二年,乃得湔雪,喜而记此。”从他留下来的种种文献中看,我们完全确定,容庚的那颗拳拳爱国心。更不用说他在国家危难之际,凭一己之力,几乎散尽家财把珍贵的文物都收藏下来,和平年代又一一捐赠给国家,这是何等的高尚。

收藏周刊:他并非万贯家财的人,是依靠什么来收藏这么多藏品呢?

罗兵:这也反映出他的鉴定水平,很多文物没人敢收,他就凭眼力来判断,用他日记里的话就是“财力不足,全靠眼力”。他往往能以非常低的价格收到非常好的作品,经常有低价买入,高价卖出的记录。有些书画作品甚至连落款都没有的,他也能判断,这说明他的传统学养很高。

美术方面的贡献未被重视

收藏周刊:容庚给当下岭南学人的启示是什么?

罗兵:首先,对于他的成就,不能局限在古文字学或者金文研究,还有不少学者也仍然停留在这个层面。回顾二十世纪初,从传统的训诂学演变到现代考古学,在这个历史节点上,他也是推动学科发展的代表之一。而目前对他的研究虽然不少,但有一方面仍然未被重视,就是他在美术方面的贡献,他对美术史的贡献。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编撰了一本《颂斋书画小记》,记录了从唐代以来,800多位书画家,两百多万字,编撰的最后一位是吴静山,其上是梁世雄先生,这一本巨著十年前由中华书局出版了,但至今仍然没得到相应的重视。

收藏周刊:在您看来,应该如何给他在美术方面进行定位?

罗兵:通过这几年深入地梳理容庚先生的旧藏,我深刻感觉到他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书画理论家、书画史学家和书画家。

他喜欢沈周、董其昌、恽南田的绘画,但从不收藏徐悲鸿、齐白石、吴昌硕、黄宾虹的作品,因为在他眼里,这几位画家还不算正统。但他收藏康有为、梁启超、高剑父等人的书法,他也是有意地去推动广东书法与绘画的美术史建构的。

他不但捐赠了艺术品,还给各大机构捐赠了自己的研究手稿。我希望并呼吁各大机构抓紧时间,在适当的时候公开更多容庚先生的研究,让他的成果能给更广泛的人群受益。

我觉得总的来说,容庚作为一位学人给当下的启示在于,要成就一个画家,读书是不能少的,而且做学问要有广泛的涉猎,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容庚先生是用自己的学问,来支撑收藏,又通过收藏提升自己的学问,相辅相成。可以说,对广东近现代文化的发展,容庚有奠基之功。

简介

罗兵,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画研究生毕业,师从李劲堃教授。现为文旅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广东省政协书画院理事,广东省博物馆馆员。

记者手记

观众写下“民族之光”

在罗兵家里谈容庚先生,他越谈越激动,“对于容庚先生,我有无穷无尽的话要讲,特别经过了北京的展览后,看到观众的反应,让我感慨万千。”随后,他向记者展示了展览的留言本,厚厚的一本,写得密密麻麻,从小孩子到年逾九旬的耄耋老人,纷纷表达了敬意,其中,署名九十二岁老朽的万钧先生写道:“泰山极人,千古敬仰。”而从歪歪扭扭的字迹判断,应当还是一位少年的“宇”则写道:“民族之光。”

从各大文博机构看容庚先生曾捐赠的文物,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或者品种,堪称无人企及,如同罗兵所言,“这是何等的高尚。”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