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困境儿童的健康“守门员”
日期:[2021-08-02]  版次:[A05]   版名:[城事]   字体:【
■余小塘(右一)与医护人员照料福利院的孩子。

■焦杨带领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给住院病童赠送爱心熊宝宝和儿童读物。

广州市社会福利院医务一部部长余小塘:

关爱儿童,一个都不能少,广州并不是说说而已:“十四五”期间推进镇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全覆盖,推进“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实现全覆盖,困境儿童救助保护服务热线24小时畅通、今年六一期间更是为1100名困境儿童实现“微心愿”……政策不能少,人也不能少。广州市社会福利院医务一部部长余小塘十多年致力成为困境儿童的健康“守门员”,年近退休雄心未减,继续探索福利机构标准化建设;而焦杨所带领广州社联困境儿童关爱中心则属“初生牛犊”,也探索出平台枢纽型社会组织关爱困境儿童的1.0版,正启步往专业化的2.0版、3.0版迈进。

6月25日凌晨,一通来自3000公里以外的电话惊醒了广州市社会福利院特教老师林石兰。从电话那头,林石兰得知一名从福利院走出去在长春读书的孩子小广因颅内动脉瘤破裂引发脑溢血,被紧急送往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抢救。在得知小广由于刚做完手术没多久,身体仍比较虚弱后,刚结束25天全封闭上班的广州市社会福利院医务部主任余小塘放心不下,主动向院里申请利用自己在家待岗休息的时间前往长春照顾小广。“小广是男生,已前往长春的黄方副主任医师和林石兰老师都是女同志,在日常康复照料上有个男同志会方便一些,而且小广现在正处于术后观察和康复关键期。”余小塘主任理性地分析道。7月5日一早,余小塘便匆匆赶往长春照顾小广,接他回“家”。 历经37个小时的火车,横跨3000多公里,一路上细心呵护,小广被护送回了广州市社会福利院。余小塘说,经过在长春的精心治疗,等过了这个暑假,小广就可以正常回长春上学了。

奔赴千里,只为接孩子回家这种经历在余小塘过往经历中并不多。他2008年入职广州市社会福利院,此前已经有20多年的从医经验。尽管从业经验丰富,刚开始面对福利院这些病情复杂、残疾程度严重的特殊患者,他也感到迷茫和束手无策。“我在福利院十三年来看到过的疑难杂症比我过去二十年看到的都要多。”

束手无策意味着自身能力不足,余小塘首先想到的是增进能力不断去学习,同时他也想到既然遇到了那么多的疑难杂症,如果把这些病例整理留档对于后来者也是有所助益的,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做好病例资料整理工作。

其间,余小塘为了撰写一篇关于脑性瘫痪的论文,需到病案室查阅病案资料,有意无意中翻开老院长徐久医生书写的病历时,只见整本病历字体刚劲有力,书写整洁,全文无一涂改。当他向老院长请教时,老院长说,“福利院每一个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心酸的故事,我们要用更多的爱来弥补他们心灵的创伤”。老院长对待这份工作的认真程度,老院长的一言一行对他启发甚大,余小塘坚定了信念,他要将最好的职业生涯奉献给这群特殊的患者,永远做困境儿童健康的“守门人”。2008年至今,他是这么想的也就是这么做的。

比起在外行医,余小塘认为在社会福利院最大的不同是,“治疗这里的孩子要更有爱心,福利院既是他们的医院更是他们的“家”,孩子的残疾程度重,病情复杂,有时候我去巡病房,看到那些孩子躺在床上撑着眼皮投向我的无助的目光,真切地刺痛了我。”也正是因为这样,余小塘以及福利院的其他医护人员竭尽所能,哪怕只有1%的治愈希望,他们都要付出100%努力救治孩子。

余小塘关注到,当前社会对重症重疾的孩子越来越关注,救治力度也越来越大。福利院有一位叫涛涛的小朋友,患有先天性胆道闭锁,经诊断,当即确认了肝移植是目前唯一的根治方法,否则很快就会发展为肝硬化导致肝衰竭,绝大多数患有该重疾的孩子会在2岁内死亡,情况十分危急。余小塘带领医务部在院领导的支持下,立即和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取得联系,办好术前的各项手续,并做了肝移植手术,目前涛涛病情稳定。“像肝移植放在以前是不太可能做到的,在院内儿童救治这块,可以说做到应治尽治了。”

“我将来肯定会继续做这份工作,肯定是继续做。”余小塘离退休还有不到五年的时间,但他还是给自己立下了不少的“目标”。其中之一就是希望在福利机构标准化建设特别是医疗服务、康复这块有所建树,“一个福利机构,要做医疗康复,需要怎样的人员结构人员组成,需要一些什么样的设备、具体如何开展项目,使得福利机构能在服务过程中更加规范、更加有据可依,这是我努力的方向之一。”

其二,余小塘也思索着儿童福利机构如何转型,将儿童福利机构的服务范围延伸至社区的困境儿童。余小塘认为培训家长成为“治疗师”承担着重要作用,福利机构医护能做的毕竟有限,而部分困境儿童需要的是长期的康复治疗,福利机构可以针对社区的困境儿童制定治疗方案,对家长进行培训,培养出“带不走的治疗师”。

余小塘说,“我们福利机构多接受爱心人士、爱心企业捐赠,也希望进行反哺,我认为可行的途径就是走出‘围墙’,实现兜底+普惠,走上社会去为更多的困境儿童服务,延伸服务半径,拓展服务空间。”

广州市社会组织联合会秘书长焦杨:

撬动社会组织 齐齐护航困境儿童

今年是广州社联困境儿童关爱中心成立三周年,“六一”前夕,“成长道路 相伴童行”广州市百名困境儿童结对帮扶项目正式启动,至今已结对帮扶400多名困境儿童。

作为广州社联困境儿童关爱中心的理事长,焦杨最近正计划重启因疫情被迫推迟的困境儿童专题音乐会,打算就定在8月底,这也是每年中心关爱困境儿童的“指定动作”之一。

2012年焦杨还是一名普通的社会工作者,负责家庭板块的个案跟进,接触过不少有疾病或残疾的孩子,这类孩子的家庭因此承受难以言说的痛苦,个人的力量虽有限,但她当即决定往后将倾注更多的心血为困境儿童撑起“保护伞”。2018年关爱中心成立,这份关爱从此有了着力点。

焦杨坦言,“关爱中心成立后的半年里,资金有了,但对为困境儿童提供怎样的服务却不甚明确。”焦杨首先考虑到的是,关爱中心依托广州市社会组织联合会,需要有自身定位,提供的服务一定要区别于普通的公益慈善组织。“当时我们就想通过一个项目来探索平台枢纽型社会组织如何运作公益项目,这就有了后来的‘成长道路 相伴童行’百名困境儿童结对帮扶项目。”

焦杨表示,该项目的特点在于社联并没有直接对接困境儿童,而是通过连接资源到各社会组织,再由社会组织与困境儿童进行结对帮扶。这种关爱中心“搭台”,社会组织“唱戏”的模式能够撬动更多社会资源的投入,从而覆盖更多的困境儿童家庭以及不同类型的服务项目,同时促进培育社会组织发展,达到“双赢”的局面。

结对帮扶逐步推进,焦杨又很快发现了项目“盲点”。她说,“感觉社会组织对困境儿童的关爱停留在浅层,不少项目方案提出来就是给孩子玩游戏、讲故事。距离专业化,还有比较漫长的路要走,所以我们当时的想法就是说必须要设计一些课程,给这些从业人员做培训和指导。”

这就有了“伴童计划”培训班的诞生。“伴童计划”培训班,通过儿童福利专业培训、政策法规解读,以司法、公益慈善、志愿服务等多元视角提升学员专业素养,覆盖政策法规、儿童评估、儿童保护、儿童心理疏导、实战工作坊等多个模块,两期培训班覆盖全市90家社会组织,2063人次参与培训。

一张小小的书桌,承载着儿童对学习和知识的渴望,一盏明亮的台灯更是照亮儿童走向未来的道路,而这种朴实的需求却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拥有。关爱困境儿童的路上,广州社联困境儿童关爱中心摸索出一定的成果,“筑梦书房”就是其中之一。“筑梦书房”项目是广州社联与广州市家具行业协会联合发起的,旨在对困境儿童家居学习环境进行改造,筑一间房,圆一个梦,是项目发起的初衷。项目首期为8户困境儿童家庭圆梦,2020年项目又帮助59名困境儿童梦想成真。

焦杨庆幸关爱中心成立三年来众多社会组织拿出了专业且实在的困境儿童帮扶项目,一边感叹一些项目真切为困境儿童办实事却具有不可复制性。“像‘筑梦书房’项目,真正兼顾了慈善与发挥行业优势,但我们还有很多像水产行业协会、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也希望真正为困境儿童出一份力却无从入手,可能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精力挖掘行业特点与优势,与帮扶困境儿童结合起来。”

关爱中心成立只有三年时间,未来,焦杨希望关爱中心与行业携手,探索社会组织该如何介入到困境儿童的帮扶工作的行业标准,并以此为支点,使得社会组织关爱困境儿童进阶到2.0版。

■采写:新快报记者 麦婉诗 通讯员 廖培金 张萌 ■图片:通讯员供图

#最美基层民政人#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