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广州市天河区华景小学校长黄瑞萍:“双减”落地后 家长不能缺位
日期:[2021-09-10]  版次:[A03]   版名:[教师节]   字体:【

●前言

今年9月10日将迎来全国第37个教师节,也是国家“双减”政策落地后的第一个教师节。学校将落实“双减”政策,具体措施有哪些?“双减”之下,教师在工作形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是否有较大的变化?这些,都是社会大众关心的问题。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新快报记者与广州的校园“一把手”们深入畅谈,对“双减”落实问题,从校方的角度、名师的高度进行解读。

黄瑞萍

广州市天河区华景小学校长、党总支书记,广州市教育家培养对象、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兼职导师。提出“优雅教育”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专著《我为优雅而来》入选广州市教育局 “走进广州好教育丛书·好校长”系列,办学经验被《中国教育报》多次报道,案例入选省教育厅中小学家庭教育典型案例并在“中国好老师”上海市、重庆市、天津市、珠海教博会全国育人论坛,粤港澳大湾区校长高峰论坛、中国教育TED“山长讲坛”、中国百位名校长峰会、广东电视台等分享。

教师节寄语

“教育是一群不完美的人,带领另外一群不完美的人,走向完美的历程,用心一切皆可能!老师们,我们一起加油吧!”

就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的前几天,广州天河区华景小学校长黄瑞萍提出的“家校融合”育人模式,获得了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对外,她与家长成为教育上密切的合作伙伴;对内,她提倡“优雅教育”,深度育人,黄瑞萍的教学实践道路丰富多彩、硕果累累。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她指出,“双减”将会是家校合作深化的契机,再次证明了她对家校关系深刻、独到的理解。

把家长当成“合作伙伴”

在黄瑞萍的眼中,家长是教育的天然同盟者和有教养的奋斗者,只有学校和家庭积极协调融合,才能为学生创造积极有效的教育环境和氛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行为等方面相一致而形成的教育合力,可以极大地促进正向的教育效果:“家校融合,优雅的家长、儒雅的教师成就文雅的学生。”

黄瑞萍提到,家校之间的分工并不一样,家长在家庭里要做好示范,引导孩子养成好的习惯;而学校更重要的功能是在教育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为了密切与家长的“伙伴”关系,黄瑞萍积极开展家校融合工作,开发了两类以家校融合共育为基础的特色校本课程:一是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结合广州区位优势开发了“海上丝绸之路”校本特色课程。把综合实践课程与传统的春秋游、研学探究活动相结合,开展海上丝绸之路知识和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二是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研究制定了以家长讲师为主体的“家长课堂”课程。此外,学校还开发了以“二十四节气”为核心内容的气韵课程,把节气知识与古典诗词、人生气节等内容相结合,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家长的焦虑来自“随大流”

1997年3月,黄瑞萍接任华景小学负责人。据她回忆,当时的华景小学坐落在一片荒野地中,学校只有62名学生和8名老师,校旁有一段铁轨,喧嚣的火车不时呼啸而过。就在记者采访时,恰好有高铁从校旁的铁轨上经过,还是多年前的那段铁轨,但华景小学已不再是当年冷清的校园。

多年来,黄瑞萍不断思考、勇于变革。对外,她与家长成为教育上密切的合作伙伴;对内,她提倡“优雅教育”,深度育人。她追求智慧与德行并进、师生与学校共同成长的教育生活,带动华景小学的办学质量快速提升。创校第9年,华景小学便成为了一所省一级学校。如今的华景小学有两个校区,3875名孩子,一栋新的教学楼即将完工。

在“家校融合”的理念下,黄瑞萍与许许多多的家长有过交流。通过观察,她发现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好,但是家长对教育规律了解不多,对孩子的特点没有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仅仅是“随大流”,这就容易造成家长的焦虑。

因此,黄瑞萍给家长们支了三招:“首先家长要掌握孩子成长的规律;第二要了解孩子的特点;第三要尊重孩子,多和孩子交流、多听孩子的意见,跟孩子一起去学习、了解和选择,找到一个更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她强调,在家庭教育里面,家长应该减少“实用之用”,增加“无用之用”,“适合就是最好的”。

通过“家校融合”,黄瑞萍希望家长们获得“从期待子女成长向与子女共同成长”的转变,积极践行“着力六年,着眼一生,让优雅与人生同行”的办学宗旨。

对话“双减”

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听孩子们的声音

新快报:“双减”下的新学期,华景小学在教学方法上有什么变化,针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学校有什么考虑和做法?

黄瑞萍:作为学校,“双减”是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作业质量管理,提高校内课后服务水平,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家长高质量陪伴的能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核心的问题要不断去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质量。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另一方面,在课堂里要注意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让思维在课堂里面可见,所以培养学生深度思维、有质量的课堂,就是我们在“双减”下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

接下来,我们首先会不断分析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现状,特别是每个阶段、每个年龄段有不同的特点,还有每个学科的特点,然后找出相应的一些对策。第二,我们也会去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更多去了解孩子家庭的状况。第三,我们也会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听孩子们的声音,要综合各种因素,制定出我们科学、可行方法。

新快报:“双减”背景下,您觉得家长在其中担任一个怎样的角色,起到怎样的作用?

黄瑞萍:“双减”它不是减责任,也不是减质量。家长还要肩负起作为监护人的责任。家长是孩子的人生的导师,是孩子习惯养成的引导师,是孩子的兴趣的伙伴。“双减”以后,我们有了很多的时间。有正确教育观的家长,就会知道怎么去做,比如可以跟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去博物馆学习,还可以跟孩子一起去整理错题,可以跟孩子一起去进行家务劳动等等,所以我觉得在“双减”以后家长不能缺位。

新快报:“双减”背景下,学校和家长会在哪些方面会形成更密切的互动?

黄瑞萍:首先,我们对教育理念的理解更多互动。因为通过多种方式解读和践行一系列的政策,我相信我们的家长能更好把握教育的规律,更清楚未来怎么去培养孩子,我觉得我们的理念将更趋于一致。第二,经过密切的沟通,我们在教育方法上面可能更加一致,会出现更多有意义、有作用的教育方法。第三,我觉得我们跟家长之间合作性会更强,而且是深度的合作。未来一定会一起创建出如之前的“海上丝绸之路”“家长课堂”的课程,推动我们的孩子在中国文化的浸润中走向世界,践行“教科书不是我们的世界,世界才是我们的教科书”的理念。

■专题策划:新快报记者 陈红艳 辛捷恺 ■专题采写:新快报记者 邓善雯 ■专题摄影:新快报记者 孙毅 邓迪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