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珠影将改造为开放式电影博物馆 三大代表性建筑保护不拆(1)
日期:[2021-09-15]  版次:[A06]   版名:[深读]   字体:【
■珠影行政楼旧址被列入广州市第七批历史建筑名录,昨天开始公示。

列入文化强省50项重点工程 公益性文化遗产不计容

《南海潮》《七十二家房客》《大浪淘沙》《雅马哈鱼档》《海外赤子》《情满珠江》……上世纪80年代前出生的人,哪一个不是看着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长大?

这些影视精品都来自珠江电影制片厂(现在为珠江电影集团,下称珠影),这片令广州人自豪的电影文化圣地,即将进行大改造,打造广州影视文化旅游地标“珠影粤港澳大湾区电影港”(珠影粤港澳大湾区电影博物馆)——一栋影视创新产业链综合体,一个电影博物馆,一座拥有超大巨幕的影城,一个汇集音乐演出、电影首映的多功能剧院。还有电影主题餐厅,潜水、冲浪、射击、卡丁车的文化体育馆……

创办于1956年,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六大电影制片厂之一,华南地区历史最早、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综合型电影企业,珠影见证了中国电影发展史,以大批艺术精品记录时代、承载数代人记忆,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独一无二的文化名片。即将大改造的珠影并非推倒重来,而是保留了三栋最有代表性的建筑——行政楼旧址、大摄影棚、录剪楼。

曾经作为电影生产“指挥中心”的行政楼旧址将变身为电影博物馆,大摄影棚、录剪楼延续其原有功能,继续为电影主业效力,并对参观者开放,致力于打造“活”的电影工业科普展示群。未来的珠影,将是一个开放式的电影博物馆,充满沉浸式电影感的文化产业商业集聚区,打造人人都可以演绎精彩的“超级摄影棚”。

珠影的改造项目成为广州第一个在原址保留主业的旧厂改造项目,并依托电影主业基因孵育上下游文化、科技、金融产业,以电影为魂打造文化、商业、旅游目的地。也是继广州钢铁集团(详见《新快报》2013年7月25日《广钢基地将改造成三个景观公园》及2014年1月16日《红专厂后且看广钢公园工业遗产可探索多模式》报道)、珠江啤酒集团(详见《新快报》2016年6月30日《最精华的都保留了&珠啤工业遗产变身CBD城市公园与琶醍2.0》及2017年5月10日《琶洲CBD:“人文情怀比珠江新城丰富很多”》报道)之后,保留工业遗产较多且保留完整生产流程的旧厂。

珠影独特的历史文化基因就铭刻在这三栋核心建筑之中,在摄影棚、录剪楼被列入海珠区传统风貌建筑名录保护之后,行政楼旧址昨日又被列入广州市第七批历史建筑名录进行公示,三座文化遗产率先享受了去年广州出台的《广州市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更新促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的工作指引》新政红利:不计入容积率。

珠影这三座文化遗产具有什么价值?保护与开发如何融合?如何让文化遗产产生经济价值?广州历史保护的政策红利对珠影粤港澳大湾区电影港的开发有何意义?

■策划:何姗

■采写:新快报记者 何姗 方汝敏 杨喜茵

■摄影:刘晖

1

保护活化历史建筑,催生文商旅产业园区

始建于1958年的珠影迄今拍摄了200多部电影故事片、700余部纪录片、100多部电视剧,其中74部电影获华表奖、金鸡奖等国内最高殊荣,确立了其在中国影坛的重要地位。

由于电影资本化运作盛行,国有电影企业的竞争力日渐萎缩,珠影挣扎求存,每年仅出产两三部电影,却要养活1000多号人。2010年,珠影启动“珠影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以影视和音乐为主题的文化创意园重振雄风。2013年,珠影星光城花样年华街区开业,由集装厢组成的珠影史展览长廊,以及美食街积聚了人气。但因资金缺乏及定位不明,改造搁浅。

2018年,珠影发布《振兴珠影三年行动纲要(2019—2021)》,聚焦电影主业主责一条主线,决战电影出品和产业园区建设两大主战场,重启“珠影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将其升级为“珠影粤港澳大湾区电影港”,集聚现代电影人才、资本、技术、创新资源,继续拓展珠影星光城项目,打造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影视文化旅游高地。

“珠影粤港澳大湾区电影港”项目已被列入2020年文化强省建设50项重点工程和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20年改革工作安排,并由省委宣传部推荐申报广东省“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也是2020年广州市攻城拔寨项目,列入2021年省、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

“电影生产永远是珠影的立根之本,项目的开发是为电影主业服务,这点必须坚定不移。”珠影副总经理石伟介绍了改造理念,“我们的目标是以影视文化产业链为核心引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经济支撑,反哺影视生产。我们最大的生产力就是影视文化,一定要把影视文化融入每个建筑、街道、布景细节中,用珠影独有的电影文化属性,打造文化IP,创造价值。”

“做文化产业要坚持保护的初心,保护历史建筑的目的就是弘扬文化,传承历史,更要把它的价值发挥出来,活化起来,既催生一个文化、商业、旅游、金融、科技相结合的产业园区,又能用这个园区做足资本,促进主业发展;有了主业,可以提升园区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让更多的影视企业和影视人等资源汇集到这一块,产业集聚效益和商业集聚效益也就形成了,两者是互动式发展。”

2

行政楼:苏式建筑,电影生产的总指挥中心

基于这种理念,“珠影改造,一不拆,保留代表性建筑,二不卖,保证珠影土地的完整性,三以产业为主,电影生产为核心,四以沉浸式电影文化商业为后驱动力,最大化体现文化的价值。”石伟坚定地说。

在他眼里,珠影改造中要保护的三座工业遗产“已经不是简单的建筑了,它是一种精神的雕塑,是有灵魂、有文化沉淀的圣殿,我们要用情怀去保护、活化利用它。”

“这三个建筑体现电影生产流程里的三大核心部分:策划、拍摄、后期。行政楼是司令部,也叫中枢,在行政楼融资、创作、接任务、审片;在摄影棚搭建各种各样效果的外景或内景;在录音车间完成电影生产的后期部分,包括剪辑、录音、合成。”提起这三栋楼,珠影的老制片人罗锰锡言语中充满了电影人的自豪。

被列入历史建筑名录、正在公示的行政楼旧址,珠影人爱称它为珠影的“总部”、“祠堂”。

这栋米白色两层半小楼在珠影入口处的右边,是典型的苏式建筑,立面是五段式。

“这栋楼最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它代表了解放初期中国电影工业的萌芽与发展,那个时期的电影制片厂基本都是参照苏联电影厂的模式规划建造的,苏联专家设计、出图、指导,由中国工人完成建设。”石伟道出了这栋小楼的不凡身世,“在当时电影制片厂属于工业体系,所有的建筑都是按照传统工业风貌来建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行政楼,不仅建筑外形体现了当时工业建造的特点,从内容上来讲,电影生产中每一个环节的调度都在这里完成。”

建成于上世纪60年代的行政楼旧址在2013年前都是珠影电影生产的总指挥中心,涵盖从电影的生产筹备阶段(剧本题材选定、资金筹划、主创人员组合等)到制作阶段(拍摄、冲印、剪接、录音、合成、送审等),再到最终的发行阶段。见证了珠影从初创、确立岭南电影风格到巅峰期的成长。从这里走出的著名电影人有蔡楚生、王为一、伊琳、卢珏、张良、胡炳榴、丁荫楠、吴文华、陈冲、赵晓时等。

负责推荐广州历史建筑名录的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刘晖多次踏勘过这栋小楼,他说:“这栋楼具有学习苏式建筑的特征,左右对称,横向五段式的构图,体量庄重,比例匀称。东西两端的次要楼梯带有自己的小过厅,中央门厅和各楼梯间都有精美的曲面水磨石门框套,这是一个典型的上世纪50年代办公建筑,楼梯间的门套和扶手等室内装饰施工精美。”

据介绍,这栋楼整体的结构布局没有改变过,只换过窗,立面曾作翻新,上世纪90年代内部装修时保留了原来的水磨石楼梯与东西两侧的门框。

刘晖说:“内设的高标准的审片放映室是体现当时观影建筑构造和建筑声学的精品,因为老式电影放映机的灯泡发热很大,所以这个审片室的放映机房还设有直通屋顶的排风散热管道。目前保留下来的这类审片室极少。”

值得一提的是,行政楼旧址曾作为珠影经典电影《海外赤子》的取景地,这些上世纪60年代精美的水磨石楼梯曾经入镜。

行政楼现在被出租给一些文化企业办公,即将动工改造成为珠影粤港澳大湾区电影博物馆,也是电影港项目的精神象征。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