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印陶薪火——陶瓷篆刻名家邀请展在顺德黄连开展
日期:[2021-09-19]  版次:[A15]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印陶薪火-陶瓷篆刻名家邀请展”在顺德勒流黄连画家艺术村开展。

■展厅小景。(图中为李强作品)

■王镛 十四将军印

■沃兴华 唯泥软则奇怪生焉

■曾翔 层层着眼

■蔡大礼 无人会登临意

■王东声 金风玉露一相逢

■魏杰 无人会

■古泥 五湖之烟月

■王志敏 大道至简

■倪宽 每个人都了不起

■陈震生 醉乡人在天地间

■杨涛 幽鸟相逐

■尹海龙 寿如金石佳且好

■黄一汉 博观约取

■陈国斌 淡烟淡云淡月色

■张公者 入于深山

寄情陶印,薪火相传

■收藏周刊记者 陈福香 统筹

■张峰(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佛山市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9月14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研究所担任学术指导,中国陶瓷印艺术研究中心、佛山市书法家协会、佛山印社、勒流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主办的“印陶薪火-陶瓷篆刻名家邀请展暨北京理工大学陶瓷印高研班阶段性创作展(2019-2021)”在顺德勒流黄连画家艺术村开展。

展览展出50多名艺术家的作品109件,涵盖书法、印屏、实物印章等。参展作者不仅包括王镛、曾翔、沃兴华、张公者、蔡大礼、魏广君、王东声、李强等中国当代陶瓷印艺术领军人物代表,同时展览还展出北京理工大学文化基金项目陶瓷印艺术高层次人才培养班的学员和王志敏、黄一汉、倪宽等广佛陶瓷印创作名家的作品。展览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多样。

据《汉书 祭祀志》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刻印章起源甚早,在人们利用铜、玉、石、木等材料制作印章之前,先祖早就有了用陶瓷为印的行为。中国古代的陶印技术,最早可追溯到八千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遗址所出土的陶印模。陶器上压印出的线条、块面图纹,被称为“陶瓷印”、“封泥印”。这种具有印章功能的陶拍的产生,无疑堪作印章的最初形态。早在先秦、秦汉时期所使用的陶质器物上留下的花纹、早期的文字、以及后来的封泥、瓦当等等,可以视为后来陶瓷印章的先驱。陶瓷印是“陶印”和“瓷印”的统称,其制作分为制坯(钮)、素烧、刻篆、上釉、烧制成印等流程。陶印以泥刻就印章后火范而成,瓷印为瓷质印章,约始于唐宋,多见于宋元。

当代陶瓷印以其独具魅力的创作状态与审美特点开启了篆刻史上的一个新时代。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很多篆刻家投身陶瓷印的研究与创作,关于陶瓷印创作与研究的相关活动也越来越多。可以说,陶瓷印不仅为当代篆刻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为当代篆刻创作生态不断走向深化和完善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陶瓷印艺术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由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中国陶瓷印艺术研究中心主持,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篆刻研究所提供学术支持。项目三年来,先后举办结业仪式及课程汇报展,以及《印陶薪火-陶瓷印艺术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课程文献作品集》的新书发布仪式。该项目对陶瓷印教育教学摸索了经验,为陶瓷印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三年后的今天,“在顺德”印陶薪火-陶瓷篆刻名家邀请展暨北京理工大学陶瓷印高研班阶段性创作展(2019-2021)既是对这几年来的陶瓷印创作与研究一次个体化的总结,同时也是对一个创作集体阶段性的盘点。

谈及陶瓷,就不得不令人想到佛山。佛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佛山的历史文化多种多样,陶瓷文化无疑是其中最具特色、最有影响力、传播最广的。而佛山从事陶瓷印篆刻艺术的艺术家数量并不多,此前佛山印社曾在陶瓷和篆刻的融合方面已有过实践探讨,不过,在佛山市书协主席王志敏先生看来,这种实践还不够深入。因此,他认为本次展览在陶都佛山落地另有深意,希望能以此带动篆刻艺术和书法艺术与陶瓷有更多更深入的融合探讨,为弘扬佛山的陶瓷艺术,奉献书法篆刻人的努力。

一把陶泥,质朴天然,寄情陶印,薪火相传。正于展览序言中所云:“期待此次展览对更多区域的陶瓷印普及和多元化探索起到更大的作用,期待陶瓷印的未来发展越来越健康,越来越深化。”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