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片区党校开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新模式
日期:[2021-09-30]  版次:[T02]   版名:[乡村振兴]   字体:【
■台城街道桂水村的“土专家”余彦石(右三)在指导大家黄皮种植技术。

■冲蒌镇西海村一间手工编织车间,几位农村妇女正娴熟、快速地编织着藤椅实现灵活就业。

■台城街道桂水村巧厨娘培训现场。

■位于桂水村党群服务中心二楼的“片区党校”是街道重点打造的基层党建综合平台。图为台城街道农办主任林剑锋。

■在冲蒌镇西海村一栋由学校改建成的乡村振兴展览馆里,各种造型的编织手工艺品、藤制家具摆满了整个展馆。

江门台山市积极探索富民强村硬举措

设立片区党校为乡村振兴培养大量人才、促进转变乡风民风, 旧产业做强做大焕发新活力,深挖农旅发展潜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日前,新快报记者走访发现,江门台山市不断深挖乡村内生动力,开拓创新,进行了一系列“自帮自扶式”的富民强村乡村振兴有效探索。

片区党校

邀五类人才培训,为乡村振兴输人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领导,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党委人才工作总体部署,健全适合乡村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

新快报记者在台山市走访发现,台山市台城街道桂水村这两年发展起来的“片区党校”模式,加强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组织力、推动力,为乡村振兴培养了大量人才,对破解当前人才短缺、人口空心化的农村发展难题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台城街道农办主任林剑锋告诉新快报记者,桂水村委会是台山市的乡村振兴示范点,位于桂水村党群服务中心二楼的“片区党校”是街道投入300多万元重点打造的基层党建综合平台,主要覆盖台城街道西南片区六个行政村,目的是让农村党员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接受教育和培训,提升党员群众的政治素养和致富本领,提升农村基层治理的水平。

“我们这是台山市第一个片区党校,自去年6月23日成立以来,到现在已经举办了60多场,参与学员5700多人次。”台城街道桂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余伟强告诉记者。

为了办好这个片区党校,台城街道党工委整合市、街道、村的师资资源,聘请专业讲师、先进典型、能人好手、基层干部、土专家等师资队伍,建立5大类别44人的师资库。作为基层党校,片区党校主要开展党建类、农业类、示范类、发展类、群团类5类课程,“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其中提到要开展实用技术和致富技术等培训,引导群众科学种养,让农产品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培育人才。

新快报记者现场看到,桂水村片区党校推出了“菜单式”课程表,五类课程在哪个月开展什么培训都有计划。余伟强表示,除了这些“菜单式”培训项目,平时临时有什么培训需求,比如粤菜师傅工程培训、病虫害防治等都会灵活开展,而片区党校都是开放式的,不但对党员开放,也对普通群众免费开放。片区党校成立以来,对于推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推动就业等效果非常明显。

提到党建引领作用,余伟强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之前村里小学前面有一家违建的小卖部,影响了村容村貌,沟通了十几年店主都不肯拆除,还索要赔偿。经过片区党校的培训,村里的党员干部学到了相关法律知识和沟通处事能力,再次对店主劝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和法后,对方在不要赔偿的情况下,很快就拆除了。

产业升级

做强做大黄皮产业,形成地域品牌

片区党校对培养乡村振兴的人才也不容小觑,在“土专家”库中,鸡心黄皮种植专家石叔(余彦石)是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人物。

石叔早在1989年起就开始种植黄皮,但之前只是当副业,没有好好打理。后来为了支持家里两个孩子读大学和高中,家里一度欠下20多万元债务。2016年,石叔一家被列入精准帮扶对象,两个孩子也毕业出来工作了,这时候的石叔终于可以专心种植黄皮,通过钻研技术,改变品种,大大提高了鸡心黄皮的质量和产量。

石叔告诉新快报记者,前几年在女儿的帮助下,开始做包装打品牌,并在微信销售推广,慢慢地,他种植的鸡心黄皮供不应求,在一家的努力下,他在2019年还清了所有债务。而他所在的南乐自然村很多村民也一个个跟着他种植起黄皮来,除了在片区党校讲课,平时村民有种植问题也会找他咨询。

余伟强说,目前,桂水村已成为当地有名的黄皮村,外面的黄皮一斤卖五六元,桂水的黄皮可以卖到13元-15元。而为了壮大这个产业,余伟强自己带头,承包了150多亩土地种植黄皮,决定将这一产业做强做大,扩充到300多亩。桂水村还通过种植荷花发展莲子产业、种植格桑花吸引游客,引进投资1.5亿元的桂水湾项目,发展民宿、水上乐园等项目,大力推动产业发展,努力实现富民强村的目标。

集体增收

汇聚各方资源,酝酿发展新机

台山市冲蒌镇有着8条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相对薄弱村,要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在冲蒌镇西海村一栋由学校改建成的乡村振兴展览馆里,各种造型的编织手工艺品、藤制家具摆满了整个展馆。走进里面一间手工编织车间,几位农村妇女正娴熟、快速地编织着藤椅。

她们告诉新快报记者,家门口建了这个手工编织车间后,她们可以一边照顾家庭,一边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这里就业。在这里编织藤椅,技术上有人传授,也不担心销路,每个月也有两千多元的收入,感觉非常好。

江门市生态环境局驻冲蒌镇挂职党委委员、驻西海第一书记何刚勇告诉新快报记者,西海编织文化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西海编织技艺进一步推广,南洲村走出了一批优秀编织家具、手工艺品行业企业家,冲蒌编织产品扬名海内外。目前,编织家具产业已成为冲蒌镇支柱产业之一,年出口产值超过5亿元,为本地带来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

编织车间只能起到益民、富民的目的,要达到“强村”,还得有更多的硬措施。对于全镇的8条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相对薄弱村,驻镇帮镇扶村3个多月的何刚勇经过调研,已形成了一些发展思路。

“西海村在上一轮的帮扶中,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已经建设得非常好了,我不必再花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这方面了。我的任务是如何提高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何刚勇说,对于西海村,下一步计划建花海、开饭店,利用编织手工艺体验发展特色旅游,同时出租闲置厂房来增加村集体的收入。而在另一条相对薄弱村三和村,准备将合同到期的两百多亩山地收回来,引入企业种植经济价值更高的作物提高收入。

此外,也有计划由镇政府提供建设用地、8条相对薄弱村合资建立工业厂房等物业,并扩大原有“致富街”经营规模,进一步提高村集体分红收入。同时,计划由村经济联合社发起成立村级物管服务公司,统一管理镇里的厂房、店铺、旅游景点、公园等项目,千方百计地拓展产业帮扶的思路。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 图片:新快报记者 王飞 / 责编:陈玉婷 / 美编:任东梅 / 校对:陈泽佳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