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我的母亲与新中国同龄 家国情怀流淌在血液里
日期:[2021-10-01]  版次:[A04]   版名:[祖国颂·笔记]   字体:【
■潘芝珍的母亲。

开栏语

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这一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的雄壮话语犹在耳,我们的征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72年沧海桑田,72年波澜壮阔,日益强大的祖国,让我们比以往更自豪、更自信,更有底气。

国庆假期,虽然很多人响应号召不远游,但每个人心里不变的是朴素真切的家国情怀。新快报开设“我和我的国庆”专栏,邀您书写您和家人的寻常烟火,告白祖国,也赞美和鼓励每一个奋斗着的自己。

■潘芝珍(新快报记者)

母亲不在身边,今年国庆假期,餐桌上没有了“妈妈的味道”。鬓如秋霜的母亲,国庆前回老家了,很少更新朋友圈的她,从双脚踏上故土那日起,便天天布排九宫格,图文并茂地倾诉一怀乡情——田地间红花绿草,庭院里紫藤金叶,长豆角悬在头顶,小萝卜扎在路边……颜色品种鲜有重复,着实热闹。

每晚翻看母亲的朋友圈,成为我的必修课。最初只想透过屏幕,知道只身省亲的她路途顺利,身体无恙,可就这样看着看着,不知不觉,共情其中。

母亲一个人回去的,说想完成一个心愿。

1949年深秋,母亲出生在甘肃省天水市社棠镇一个普通人家。在她记忆中,最早学会的一首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最先上台跳过的一支舞,是和好朋友一起表演的《红灯记》,深藏在她记忆中同舞的灵秀女生,就是她朋友圈里,依偎而行的老人。

50多年前,两个玩泥巴长大的小镇女孩,少年后离开家乡,投身祖国西部的建设。其间,她们都有回乡,但阴差阳错,再未碰面。

母亲和她的伙伴,及曾经背着粗布书包一起读书的孩子,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

今年,已届古稀的老人们竟奇迹般组群,相约在2021年国庆,在各自人生的晚秋,重回出处,完成一次穿越半个世纪的聚首。

2021年,于母亲和同龄人而言,意义非凡。“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般年纪!国庆约回家乡聚会,天南海北呀,是大家一起庆生,更是为祖国庆生!”临行前夜,她激动得难以入睡。

类似的话几乎在以往每个国庆节,母亲都要提及,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生,令她与有荣焉。

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发生在2019年国庆节,当天央视直播阅兵式,孩子们挤在电视机前欢呼赞叹,母亲靠在沙发上,一次一次抬起镜架,默默拭泪,“咱们的军队和武器,越来越强大了!”看完阅兵式,茶几上用过的纸巾堆了一堆,“想到红军长征,想到西北野战军解放天水城和兰州城,想到抗美援朝……那时候太难,太难了!”她一遍又一遍叮嘱儿孙:“要珍惜今天的生活,要好好学习,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

一个普通人家的平凡老人,对国家的热爱,深入血脉。我常在想,家国情怀是中华儿女的先天自带,山河破碎时的前赴后继,和平年代的个体奉献,无不源于对祖国、对民族最真切、最质朴的爱。先辈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为了让我们远离战火,安享太平。而背靠强大祖国的我们,今天,更应居安思危,砥砺奋进。

昨天一早,母亲又和老友们去采风,她拍下横跨渭河的桥梁,“渭河上建桥了!我们小时候去对岸,要绕道麦积区,走几个小时呢!”她拍下收获季节乡亲们的喜悦,“玉米粒很大,磨坊里一磨,甜得很!”下午,这些照片摆上了母亲的朋友圈,“身在盛景,见证盛世。72周年华诞快乐,我的新中国!”她写道。

透过屏幕,我仿佛看到母亲虔诚又热烈的双眼。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