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将家国情怀化作了抒情的笔墨
日期:[2021-10-05]  版次:[A04]   版名:[祖国颂·笔记]   字体:【
■马健忠(右)和张洁瑜(左)。

——广州画家的“天时地利与人和”

9月底的一天,画家张洁瑜老师告诉我,她和马健忠老师的《中国红·广州红——马健忠&张洁瑜红色文物画展》,计划在10月14日开幕,地点在越秀区文德路一个展馆。

我鼓掌,也有点好奇,为什么要选在10月14日呢?张洁瑜说,那是我的生日,还是广州解放日,1949年10月14日,解放军也是那天进城的,广州从此揭开了新的一页。

我还好奇,为什么展览地点选在文德路?张洁瑜告诉我,文德路是广州文脉之路,是广州红色文物景点的核心区,在他们的作品中,东面有烈士陵园、中朝血谊亭、广东咨议局旧址、东濠涌、农讲所,西面有中山纪念堂,南面有海珠广场广州解放纪念像、海珠桥。

我还问了很多,觉得还不够,决定在10月1日那天,约上张老师,拿着两位老师的作品明信片,去画中的广州烈士陵园、东濠涌、海珠广场等走走。

■邓毅富(新快报记者)

革命人永远年轻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烈士陵园侧的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和广州近代历史博物馆门前的花圃上,竖立着这个牌子。“这二十四个字,是我们反复倡导和践行的,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之前,张老师一直从事基层政府的政务工作。

张老师和马老师以此境画了一幅画《春水微澜》,“这里是广东咨议局旧址,它见证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张老师说,我们把这幅画定名为《春水微澜》,想表达的是,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革命浪潮的到来,尤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很多志士仁人不懈奋斗的结果。

国庆日,在广州烈士陵园广场,有不少孩子和家长们,在这里听爸妈讲故事、留影、行少先队员队礼。一位妈妈告诉我:“希望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接受更多的感恩教育,知道现在的生活是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从而感恩历史,感恩先辈。”

孩子们纷纷拿起了马老师和张老师所画的明信片《红陵旭日展新颜》来留影。

在现场,有一个“革命人永远年轻”的展览,看得人热血沸腾。这些烈士的生命都定格在很年轻的时候,但是革命薪火相传,人们在心形贴纸上写满了留言:先烈伟大、祝福祖国、此生无悔入华夏、拒绝遗忘、铭记苦难、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等。

落雨大清水筑梦

东濠涌也让马老师和张老师入画了。假期里,我们看到不少市民和游客在这里游览参观。张老师回忆道:小时候喜欢落雨大,水清如许,每到夏天水都大到浸上来,同学仔都喜欢去游水。随着经济发展,水质变坏了,这十年又大力治水,恢复了清水梦,在这里还保留了一间民国建筑,把它打造成河涌博物馆,展示广州的河涌文化,让市民和游客亲水的同时,还分享到广州水城的变化和广州六脉的文化历史。博物馆有动感的纪录片,又有立体的浮画,让人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我在这里工作十多年,感情很深,情不自禁地拿起画笔描绘它。”这幅《六脉逢春》的画,把古桥、博物馆和亲水平台,构成了主要的画面内容,作者们心中最喜欢的场景都呈现出来了。

画出天时地利人和

在海珠广场,马老师和张老师画了解放军石像的《十月鲜花》。张老师说,有一天我跟马健忠老师说想画这,马老师大力支持。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都是在人民街度过的。马老师也说:“海珠广场是羊城八景之一,这里是出口商品交易会的场馆地,当时广州最高的二十七层广州宾馆也建于此。”

“我们画广州的前世今生,寄托美好的祝愿,愿社会安定,人民安康。”马老师说,画中的解放军战士像和红棉,还有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时扩容修建的石像花圃,都是真实的再现。

张老师出生在10月14日,那是广州解放日,所以和广州解放纪念像有着“天时”的联系。她在海珠广场所在的人民街工作过,这是“地利”。对广州之情,对新中国之情,化作了抒情的笔墨,这就是“人和”。“这些文物景点大都在越秀区,我生活、工作在此,算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张洁瑜如此说。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