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双减”是家长释放焦虑的出口 也对家长提出了新要求
日期:[2021-10-18]  版次:[A06]   版名:[名校校长专访]   字体:【

广州市海珠区聚德东小学副校长蔡莹莹:

●前言

本专栏邀请各校校长畅谈“双减”,介绍校方落实政策经验,搭建家校交流的桥梁,让校长从“一把手”的高度发声,回应家长的诉求;通过访谈校长,把各校成功经验和思考分享出来,为各校在教育探索道路上了解他校、展示自身特色提供一个平台,建立一个“双减智库”。

教育部下发的“双减”执行方案中,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等高质量专题教育资源。不久前的“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为“青春之心灵 青春之少年”,呼吁各界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一再被提及,可见,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缺,需要各校关注。作为小学生心理健康领域长期的观察者、实践者,广州市海珠区聚德东小学副校长蔡莹莹从学校、学生、家长三方面,对“双减”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解析。

蔡莹莹

广州市海珠区聚德东小学副校长,小学思品高级教师。现任广东省家教会家校社共育专委会副会长,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学会第十届少先队辅导员工作委员会副会长。获得广州市“百千万”名教师、广州市优秀教师、广州市第二届优秀科学老师、海珠区十佳辅导员、海珠区学生最喜爱青年教师等称号。曾主持参与全国、省、市、区课题研究,编写德育校本教材,多次荣获全国、省、市、区优秀课例评比一等奖,善于校园德育活动设计、品德课堂教学及团体辅导心理建设。

寄语

“家长要指导学生合理用好在家时间,还要适度安排家务劳动、加强体育锻炼、开展亲子阅读等。”

对学校说 心理健康教育要进课堂入课表

“双减”下的新学期,聚德东小学为学生们送上了一份贴“心”的礼物,叫“阳光心理卡”。访谈中,蔡莹莹向新快报记者展示了回收的心理卡。只见卡面上画着一朵七色花,孩子们可以用画笔填色、创作,并在花瓣上写下令自己开心的事、最担心的事和最想说的话。“这是一种心理暗示,给学生一个美好、积极的思考过程,让孩子们观察自己、乐于表达。”蔡莹莹发现,大多数孩子比较乐观,充满童真,关注的点也很多;当发现有的孩子心理卡上字迹模糊、文字内容体现了突发情况或负面情绪时,学校便会采取观察、介入等措施。

2015年来,聚德东小学确立了“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与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内在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外在积极行为的养成相结合”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建立了“一生一策”的心理成长档案。“双减”之下,蔡莹莹认为,下一阶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要“升级”。首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入课表,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自尊自爱自我保护教育。其次,发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校园文化的作用,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全方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最后,上好体育课和美育课,吸引学生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另外,蔡莹莹认为,“双减”的价值指向就是阻止学习的异变,改变功利主义对人性的侵蚀和扭曲,呼唤真实学习的发生:真实的学习是关注社会、关注世界的。为了达到这一效果,她勉励老师们一方面能在课堂上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的习惯;另一方面,老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多解答家长疑虑,组织更多有意义的亲子活动,为家长提供育儿建议。

对学生说 把挫折视为成长的宝贵经验

在蔡莹莹看来,孩子们都希望呈现自己最好的一面。但学习、生活的道路上,“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她勉励孩子们能树立正确的观念,乐观地面对挫折。

学习方面,她希望孩子们认识到,当自己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并非是所谓的“学习能力差”或“处于中下游”,而要认识到,学习本就是一个过程,完成这个过程每个人都有快慢之分。学得快的同学要分享学习方法,成为帮助他人的小老师,形成共同进步、同辈鼓励的氛围。学习稍慢一点的孩子不用灰心和气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要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同时与老师、同学保持交流,相信自己最终依然能赶上进度。

生活方面,孩子们要认识到人生会面临很多场“考试”,或许会有很多次的“失手”。这时,孩子们不要抱怨和低落,在情绪舒缓后更要学会反思、吸取教训。“挫折的到来意味着你又获得了一个宝贵的成长经验,这其实是好事情。”

对话“双减”

对家长说 “双减”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机遇和空间

新快报:除了学校要努力,家长更是不能在心理教育这块缺席。在您看来,现在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够吗?有没有存在哪些误区?

蔡莹莹: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关注度已经在增加,但还需要更密切,我觉得有时候并不是说家长不关心或者不关注,而是不懂得(正确的)方式……说到误区的话,最明显的就是,家长会认为孩子的学业和心理是挂钩的,我的孩子学习好,心理就好;我的孩子学习不好,他心理就有问题,这其实是很大的误区。第二个误区是,这个孩子听话就心理好,那孩子不听话、有个性就可能是他的情绪管理(有问题)或者心理不好,所以家长会认为教养上听话顺从就是心理健康的。第三个误区是,在面临孩子青春期的变化时,家长看到的可能是孩子完全变了,不愿与家长沟通,甚至会顶撞家长等。这种青春期的躁动,家长会认为是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是不是(孩子)不想上学了?是不是自闭了?其实我们还是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还有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吃得饱、睡得好,学习成绩好就行了,往往没有去耐心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比如有些家长看到孩子犯了错误,总是喋喋不休,但家长没有意识到,往往说得越多,说服力越弱,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再比如,家长常常会凭借自己的感觉、理解对孩子的言行做出判断,不接受孩子反驳,这样会让孩子渐渐养成习惯——什么都不跟父母说。还有一些家长没有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吼骂孩子,父母的负面情绪让孩子从内疚、不安变成不耐烦、反感,甚至逆反,这就是教育学里的“南风效应”。

新快报:“双减”对于家庭教育来说意味着什么?

蔡莹莹:“双减”对家庭教育不仅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空间。首先家庭教育需要优化更新,家长更要自我教育、主动作为。家长与学生朝夕相处,是孩子言传身教的老师,履行好法定监护职责至关重要。家长要指导学生合理用好在家时间,还要适度安排家务劳动、加强体育锻炼、开展亲子阅读等;要加强孩子网络行为监管,及时发现、制止和矫正孩子网络沉迷行为。

其实“双减”有利于让父母重新回归到自己“家长”的角色,希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能够做到多倾听,用积极的情绪陪伴孩子成长。

新快报:您认为现在的家长是否存在教育的焦虑,这些焦虑有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出口?

蔡莹莹:焦虑肯定是有的。其实“双减”就是家长释放焦虑的出口。过去几十年教育过程当中,虽然不断有减负的教育政策,真还没有这次力度这么大。所以估计可能还需要几年让家长、社会去适应它。家长适应了,比如说没有强化高度的补习班,可能学校里更倾向于孩子的心理教育,而不是一味地抓学习,整个社会的氛围,逐步不在于分数、升学率方面,家长自然回归到孩子个性化本质化的成长,这就是很好的教育出口。

■专题策划:新快报记者 陈红艳 辛捷恺 ■专题采写:新快报记者 邓善雯 ■图片:新快报记者 孙毅 林里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