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广美十位老艺术家口述历史 串起历史记忆和时代图景(1)
日期:[2021-11-07]  版次:[A09]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展览现场

■1965年,梁世雄西藏采风留影。

■梁世雄随中央代表团赴西藏藏北草原采风留影,右二为梁世雄,1965年

■梁器奇毕业证书。

■梁世雄的早期速写。

■邝声老师展览区域展出的一张1985年-1986年度工艺系专业课程表。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通讯员:许珍 王琳

张彤云先生93岁,梁器奇先生92岁,吴华先先生91岁,梁世雄先生88岁……这是美术界极少有的参展艺术家平均年龄近九旬的展览。2021年11月3日,“大德化人——广东美术‘987口述史工程’第二次汇报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拉开帷幕。“广东美术‘987口述史工程’”是广州美术学院自2018年起重点推进的口述史项目,是广东省乃至国内美术领域大规模从事口述史研究的首次尝试,重点在于抢救式收集广东老一辈艺术工作者的口述史料,保存鲜活的历史记忆。

继2018年第一次汇报展之后,这是该项目第二次以大规模汇报展的形式对社会公众开放。对于当代美术大家云集的广州美术学院而言,每一次口述史汇报展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广东美术“987口述史工程”策划和主持人、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梁江表示,“留住历史,留下鲜活的、有温度的美术史料,这是我们这几年来首要的工作目标。”

提供了扎实的资料储备与研究基础

广美全国范围内最领衔的重要工作

“这个展览很有意义,使我们回忆了很多往事,从华南文艺学院、中南美专到广州美术学院,多年来变化很大又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梁世雄和夫人容璞早在开幕前一天就在美术馆对展品进行一一观摩。

收藏周刊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本次汇报展参展艺术家共十位:张彤云、梁器奇、袁浩、李汉仪、吴华先、梁世雄、邝声、郑爽、郝鹤君、廖慧兰。最年长的油画家张彤云老师93岁,最年轻的雕塑家廖慧兰老师也已83岁高龄,平均年龄近九旬。他们的口述记忆从解放前到新中国,时间跨越近八十年,伴随他们的经典作品,共同串起了新中国发展建设的历史记忆和时代图景。参与此次展览的十位艺术家,大多是在青年时代就已进入广州美术学院,并在广美长期执教,曾共同经历学校的初创、南迁与更名,更见证了学校在改革大潮中的稳步发展。

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谢昌晶表示,“987口述史工程”不仅为广州美术学院留存珍贵史料,同时也为华南地区美术教育、中国近代以来的“大美术”研究提供了扎实的资料储备与研究基础。

关于口述史作为研究方法,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表示,口述历史目前在中国特别是历史上发生的事情是一个显学,同时也是我们解读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案。对过去历史的追忆和过去历史的分析以及过去历史留下来的文献、资料、所有的旁证都构成了对历史的补充。“我想这是广州美术学院在全国范围内这方向做得最领衔的一项重要工作。不要小看每个人两三个小时的录像,我认为如果过十年、二十年甚至百年,这就是广东最重要的美术影像资料。”

梁江从历史的角度介绍,在我国,口述史的传统可上溯至鲁国史官记录而成的《春秋》。上世纪50 年代曾有“新四史”(家史、厂史、社史、村史)书写热潮,而采用的方法,很长一段时间都归入“社会调查”或“田野调查”之类。近一二十年来,口述史学科崛起,强调访谈对象的平民性、边缘性,基于对过往事件亲历者的采访以求重建更真实的历史。这样一种引人关注的趋势,表明当今的历史研究已从文献、文物求证为主扩展至更广阔的视野。

留住历史留下鲜活的

有温度的美术史料

为什么这个展览题为“大德化人”?李劲堃介绍,“大德化人”是中华文化一个悠久而高尚的传统。德行高尚者感染人、教育人,这是广州美术学院校训“先学做人,再事丹青”的依据。自1953年中南美专创建以来的68年里,广州美术学院一轮又一轮前辈为新中国美术事业、为学院教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梁江则认为,此次口述史汇报展虽只是呈现了广美老一辈艺术工作者的若干案例,但表达的则是后学晚辈共同的景仰和感激之情。“这些老前辈已经退出了教学一线,也退出了大型创作的一线,但是在德育,他们依然在一线,先学做人,首先体现在了他们身上。”梁江同时表示,“留住历史,留下鲜活的、有温度的美术史料,这是我们这几年来首要的工作目标。”

“987口述史”系列丛书即将面世

广东美术“987 口述史工程 ”是广州美术学院近年来重点推进的科研项目,工程以全院90、80、70三个年龄段的老教授、老专家及当事人作为访录对象,以视频、音频、照片、文字等多媒体形式全方位开展口述实录,力图以鲜活生动的第一手口述史料填补现有文献史料的空白 。

据梁江介绍,“987口述史工程”自2018年4月正式启动至今,已采录广美老一辈美术工作者近六十位,采录音视频总时长达万余分钟,口述文稿170余万字。梁江所长透露,作为工程成果之一,“987口述史丛书”第一辑的编辑出版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预计将于明年春天与读者见面。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