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广州博物馆馆长吴凌云:亟需更大的博物馆讲好广州故事
日期:[2021-11-28]  版次:[A12]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广彩花卉纹章盘 清康熙

■广彩人物纹大碗 清嘉庆


■錾胎珐琅金鼎 清乾隆

■青花船形水注 元

■陶船模型 东汉

■铜镀金珐琅瓶变字转花开花钟 清

■紫檀嵌珐琅雕塑人物楼船 清

日前,广州美术馆、文化馆、粤剧院主体结构已封顶,而广州文化馆新馆也通过验收,预计明年开馆,然而,让人期待的还有广州博物馆新馆的去向,前不久,广州博物馆馆长吴凌云公开表示,该馆现有展陈面积远远不足以展示已有的藏品,那么,曾经那个“广州塔南广场上左边美术馆,右边博物馆”的说法,现在有没有变化?而博物馆对于城市而言,又具有怎样的功能和价值?吴凌云为此接受了收藏周刊独家专访,对相关话题一一剖陈,他表示,“亟需更大的博物馆讲好广州故事”。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800平方米的展陈面积远不够展广州6000年历史

收藏周刊:我注意到您日前公开提到了目前广州博物馆的展陈面积远远不足以展示已有的藏品?

吴凌云:广州博物馆的展陈面积远远不足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讨论了很多年。博物馆,是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的传播窗口。要了解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最好就是到那个地方的博物馆,在那里能了解所在城市的精神面貌、历史渊源、城市文化内涵乃至未来发展等等。博物馆是增强城市软实力,培育公众对这个城市认同感和自豪感的重要载体。

广州博物馆曾经站在国内博物馆建设浪潮的最前沿,1929年便已成立,是跟故宫博物院同期的国内最早建立的一批博物馆之一。回顾过去,我们十分敬佩一百年前的先贤选址的高明,他们选择了当时已有五百年历史的镇海楼作为主要展示场馆,数百年来,镇海楼都是广州的城标,通过这样的城标和这里的藏品了解广州的文化历史,本是最好的结合,只是随着广州博物藏品的增多,时代的发展,仅有的800平方米的展陈面积,远远不够展示广州至少6000多年的历史。因此,扩大展陈面积,辟建新的博物馆是迫在眉睫的事。

收藏周刊:那目前800平方米的展陈面积对于已有的藏品数量来说,有多大的差距?

吴凌云:目前我们有十三万件藏品,但能够同时展出的只有一千多件。如果从比例来说,呈现的比例还不到百分之一。

一直都很乐观 我们拭目以待

收藏周刊:目前广州博物馆的新址情况如何?

吴凌云:历届政府对广州博物馆新馆选址都非常重视,只是可能是机缘问题,至今还没有实施落地,当然,对于这一点,我一直都是乐观的,我们可以拭目以待,乐见其成,我一点不担心广州博物馆新馆的选址会落后于广东省博物馆或其他省市的博物馆。至少您讲的“三馆一院”的现有选址就能体现决策者的宏大眼光。

收藏周刊:为什么这么说?

吴凌云:因为广州作为国家级中心城市,是面向世界的城市,也是大湾区的中心城市,更不用说是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等等。所以,对于集众多光环于一身的城市,当我们需要通过文物来讲述属于它的历史,它的故事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个很好的地方,足够的空间,把最好的文物展示给世人。

好的选址对好的博物馆能起非常关键的作用

收藏周刊:为什么在您看来,选址对博物馆如此重要?

吴凌云:这涉及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如何呈现的问题,也是该地方的文化布局问题。我们纵观全世界的博物馆,比如法国罗浮宫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美国华盛顿的美国历史博物馆,咱们国家的国家博物馆、国家美术馆……当然也包括广东省博物馆,它在选址上,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这些博物馆在选址上都能助力博物馆作为文化窗口的传播效应。可以说,好的选址对于一所好的博物馆,是能起非常关键的作用的。因为博物馆作为永久性的公益机构,它的存在远远不是几年,几十年,几百年的问题。

收藏周刊:之前一直有说法,在广州塔前面建广州美术馆和广州博物馆,目前是什么情况?

吴凌云:对,一直是这么说。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见到一座全新的广州博物馆。只是目前对于不少公众来说,等待得太迫切,包括外地来的朋友,希望能看到广州的全面的历史进程,目前还没有很好地展现。

衡量博物馆的水平首先是看它的藏品

收藏周刊:如果设想一下,有了新馆,您希望如何通过文物讲好广州故事?

吴凌云:首先,我们会把成系统的、有特色的、能体现广州先民人文精神的藏品进行有序的展出。有通史的部分,也会有若干专题性的陈列。

收藏周刊:毕竟在同一个城市里的博物馆,广州博物馆跟广东省博物馆,在定位上会有怎样的差异?

吴凌云:我们的藏品是经过百年积累的,而且不少文物是通过考古的途径入藏的,可以说,我们是可以通过实证来展示广州历史发展脉络的。其次,我们的藏品里,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捐赠的。里面既包括数千件的陶瓷,也有不少丝织品,还有一大批广式家具、广彩、纹章瓷、外销画、满洲窗、造像、青铜器……这些能反映广州独特的历史面貌的藏品。衡量博物馆的水平,首先是看它的藏品,然后是它的建筑空间与展陈方式。因为我们积累的众多有分量的藏品,在未来,丰富藏品的呈现,将是广州博物馆最大的亮点,这一点,我是非常自信的。

收藏周刊:这么看,广州博物馆的藏品主要集中在明清两代吗?

吴凌云:不是。我们还有不少秦汉出土的文物、唐宋文物。不同时代几乎都能有一些代表性的文物。可以这么说,未来观众要找不同时代的能代表广州的文物,都可以从广州博物馆找得到。

广博才50多名员工 太需要博物馆人才

收藏周刊:那对这些文物的研究工作,也是个大工程啊?

吴凌云:是,这也是我一直在做的。就是一旦有了足够的空间的时候,如何以最好的面貌和方式把如此之丰富的文物呈现给观众,这也是一种挑战。毕竟对于如此庞大的研究工程,目前我们的在编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像深圳博物馆都有100多人,而我们才50多名员工,我们太需要博物馆人才了。

收藏周刊:刚刚我们谈的是对新馆的设想,那么,对于目前来说,接下来广州博物馆的展览或研究有哪些规划呢?

吴凌云:首先当然是继续练好“内功”,尽管目前我们的研究团队都非常资深,也做了很多研究工作,也建立了相应的研究系统,但接下来,我们还是要持续地对众多的文物进行一点一滴地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讲好文物的故事。

在具体研究展示方面,接下来,包括龙泉瓷、德化瓷、铜造像等都会开展相应的研究展览活动。

从出土文物看未发现有“蕃隅”

收藏周刊:之前也有人反映,作为广州博物馆非常重要的文物,出土于秦墓的“蕃禺”漆奁并没有在展厅里展出?

吴凌云:目前是没有,之前展出过一年,后来送回库房保养了。因为漆木器对于保护工作要求非常高,哪怕有一点紫外线,都会有损害。我们一直认为,对于博物馆,文物保护是第一位的,以目前的条件,有些文物是不适合长期公开展示的。

收藏周刊:目前有几个出版物对这件漆奁上的“蕃禺”两个字的写法存在不同的意见,有的是写成“番禺”,有的写成“蕃隅”,我们能否有统一的说法?

吴凌云:从出土文物看,至少未发现有“蕃隅”,特别是“隅”的写法的,倒是“蕃”是很长一段时间都有“艹”字头的,有“艹”字头可以作为我们器物断代的依据,有“艹”字头的“蕃”基本是出现在西汉,特别是南越国时期,比如南越王宫出土的“蕃”字石刻、“蕃禺”木简、南越王墓出土的“蕃禺”铜鼎等器物。在东汉的出土物中,所有都写成了“番禺”。如东汉墓出土的“番禺”砖、香港李郑屋出土的“番禺”砖,都没有“艹”字头。我认为东汉时代特别是班固、许慎那时候,可能有一次汉字规范化的事情。

吴凌云

广州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中国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

(本版图片由广州博物馆提供)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