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是什么操作,让晚期肝癌不但可切且癌细胞坏死?
日期:[2022-03-22]  版次:[A14]   版名:[新健康]   字体:【
■廖木兴/图

全国爱肝日:

“切下来没有发现肿瘤?没搞错吧?”得知肝癌术后病理结果的患者刘先生既惊讶又激动。3月18日是全国爱肝日。近日,一位晚期肝癌患者接受了“靶向联合免疫+介入治疗”的转化治疗方案,成功由初诊时“不可切除”转化为“可切除”,并且手术后病理显示病灶内无残存的肝癌细胞,患者目前恢复良好。

长期乙肝病毒感染,腹部深藏“夺命炸弹”

这位重获新生的43岁的刘先生,平时身体强健,一次摔跤后出现上腹部剧痛,这一检查可不得了:腹部藏着一枚“夺命炸弹”——肝尾状叶巨大肝癌,同时伴随左肝转移,肿瘤体积巨大。

“为啥一发现已经是中晚期?”刘先生久久不能释怀。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肝胆胰脾外科主任万云乐主任医师表示,早期肝癌通常只有上腹闷胀、腹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多数人以为只是“消化不良”“胃炎”等小问题,等后期有明显肝疼、腹水、黄疸等表现时,大部分已经中晚期;另一方面,肝脏具有强大的代偿功能,肝功能检查没问题不等于“万事大吉”,若忽视了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也最终导致不可控。

随着进一步检查发现,刘先生的肝脏肿瘤不仅体积巨大,肝脏肿瘤内部还在出血。刘先生由于长期乙肝病毒感染、肝硬化严重导致肝储备功能受到严重破坏,如果此时施行肝脏肿瘤切除术,手术风险极大,也极其容易出现围手术期肝功能衰竭或无法彻底切除肿瘤的情况,难道真的走进死胡同了吗?

转化治疗为后期手术创造机会

中山六院肝胆胰脾外科副主任李国林副主任医师表示,手术切除是肝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终极大法”,但是,很多患者发现时就是中晚期,手术切除暂时无法实现肿瘤根治的目的,需要先通过靶免药物治疗、介入治疗以及放疗等转化治疗的手段,为后期手术创造机会。

经过肝胆胰脾外科系统全面的评估后,刘先生接受了靶向联合免疫+介入的治疗方案。“没想到,治疗效果意外的好!”两个治疗周期后,肿瘤体积显著缩小,肿瘤指标AFP呈显著下降,乙肝病毒DNA拷贝数接近正常,肝功能也得到极大改善。

再次充分评估及准备后,万云乐、李国林团队成功切除肿瘤。经过化验,手术中切下的肝脏肿瘤组织内为广泛坏死,肿瘤病灶内无残存的肝癌细胞,也就是前期的转化治疗使肿瘤获得了病理学的完全缓解,而前期的消融治疗功不可没。

术后第八天,刘先生顺利康复出院。半年后复查,情况良好,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的征象。

肝癌应积极系统治疗,更为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

李国林强调,随着医疗手段发展,药物更新换代,中晚期肝癌的治疗效果有了明显提高,拯救了许多家庭。因此,应该积极地进行系统治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更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最新发布的《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对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与监测,有助于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肝癌疗效的关键。这些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具有乙型肝炎病毒(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过度饮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人群。

CSCO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推荐,对于男性35岁以上、女性45岁以上的肝癌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肝癌筛查;此外有相关肝病史及不良生活习惯的高危人群亦应尽早进行肝癌筛查。而腹部超声联合AFP(甲胎蛋白)为肝细胞癌的常规筛查方法。

此外,李国林提醒,对于肝癌术后患者,需要注意规律服药(对于有乙型肝炎的背景的患者,更应该坚持终身抗病毒治疗),规律复查随诊,清淡饮食、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以乐观的心态面对肿瘤复发的可能,积极配合相应治疗。

■新快报记者 梁瑜 通讯员 简文杨 戴希安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