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德叔”率队归来 中医药援港取得多项突破
日期:[2022-05-22]  版次:[A04]   版名:[城事]   字体:【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援港医疗队队员圆满完成任务,结束休整返回医院。

■“德叔”带领援港医疗队员平安返穗。

外出支援抗疫医疗队队员陆续返院

广东省组派的内地援港医疗队队员经过近两个月与香港同行的携手奋战,圆满完成工作任务,391名援港医疗队队员分批离港返粤休整。这两天,经过短暂的休整,他们陆续重返各自的工作岗位。

其中,在香港期间,内地援港医疗队为香港亚博馆中半数以上患者制定了个性化的中医药方,更开辟了内地与香港中医合作的新模式。5月19日,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4位援港医疗队队员结束休整平安返穂。中央援港中医专家组副组长、内地援港医疗队副领队、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大家喜称“德叔”)激动地说:“援港期间,团结一致,攻坚克难,充分发扬省中医人‘仁爱敬业 务实进取’的精神,打赢了这场硬仗,全员平平安安回家了!”5月20日,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派出的三批次29名医疗队员也从香港回到了广州。

现场直击

历时两个多月圆满完成任务

香港发生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后,应香港特区政府请求,在中央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广东省中医院先后派出以张忠德同志为代表的3批26名医务人员驰援香港,历时两个多月圆满完成任务。

张忠德表示,这次中医药援港抗疫实现多项突破,其中,首次取得“荣誉员工”身份,医疗队中医医师进入红区诊疗;另外,中西医共同组建队伍、共同排班、共同查房、共同收治病人、共同制定诊疗方案,发挥1+1>2的效应;中医药救治方案的突破方面,扩大中医药使用范围,减少使用禁忌,修订及完善中医诊疗方案,提升中医治疗率,提高临床疗效;并在群体辨证处方有突破:实施一人一方、一人一策的诊疗模式,减少重症,减少死亡;在中医药参与危重症救治方面,组建中医重症专家队伍,参与新冠肺炎危重症救治;香港中医医师进入住院红区的突破:带领香港中医医师历史上首次进入红区参与住院新冠肺炎的诊治。

张忠德希望通过此次抗疫,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在香港的繁盛发展,并作为桥头堡,推动中医药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走向世界。

援港故事

“中医馆”为抗疫队员保驾护航

“中医馆的中医专家完成一天的工作任务后,还不辞辛劳为我们真挚诊治、施针灸、贴耳穴,太感谢了!”

3月29日,内地援港医疗队在医疗队副领队、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的组织下,由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多位队员组成的“中医馆”正式开张,为香港亚博馆新冠救治中心工作的医护人员、工作人员开展特色中医治疗、理疗。

开馆当天,预约号爆满。当天中医馆值班医生就为援港队员开展中医特色诊治60余人次,队员们反映疲劳和睡眠障碍等改善明显。因工作强度大,一些队员的腰肌出现部分劳损,经陶兰亭医生针灸后,效果立竿见影,许多中医特色疗法广受好评。同时还开展“八段锦”现场教学,帮助队员进行作息运动调节。

病房里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的中医情

3月27日,是吴广平医生第一次进入亚博馆新冠治疗中心F区进行中医查房,之前他一直在西组负责D区的患者西医诊疗工作。在查F34床时,当患者何伯知道他是中医医生的时候,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何伯说自己从小生病都是以吃中药为主,而且效果很好,这一次得了新冠肺炎,一直想找中医师治疗。当时,已经新冠检测结果阳性12天了,结果还没有转阴。症状不是很重,但也让何伯很是难受,止咳水喝了不少,但效果均不明显。根据何伯的临床症状、核心病机,吴广平医生选了独参汤合止嗽散加减治疗,并详细交代他吃药的注意事项及服药后的注意饮食禁忌情况。

诊疗结束后,何伯很开心,一定要合影留念,并拉着吴广平医生继续交流,这时才知道,何伯是一名抗美援朝老战士,也是一位爱国侨胞。而且,在这次香港新冠肺炎疫情中,他也在侨胞界对香港的同心抗疫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何伯对内地援港医疗队队员满是称赞,特别是对中医能够为新冠肺炎患者提供中医药服务,更是竖起了大拇指!

感人的故事,还在延续着……

跨“粤”守“沪”,他们回来了!

跨“粤”千里齐守“沪”,同心抗疫勇担当。5月18日,身披白衣铠甲的广东省支援上海核酸检测队圆满完成上海抗疫任务返粤。该队伍由300名精兵强将组成,分别来自广东省17家省属部属医院和19个地市的医疗机构。其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检验科副主任黄彬主任技师担任此次支援上海核酸检测队领队和临时党委书记,医学检验科余学高主管技师、何宇婷主管技师和钟鹏强技师随队支援。

日均完成检测近23万管

援沪奋战46天,广东省支援上海核酸检测队累计为8个第三方医学检验所的10个核酸检测实验室提供支援,实现了全队零感染,截至5月16日24时,共完成核酸检测975万管,累计4523.3万人次,日均完成检测近23万管,超过各省援沪核酸检测总能力的1/4,堪称援沪王牌军和核心力量。

“检测速度虽然关键,但质量更是生命。只有检测结果准确可靠,才能为疫情防控做出最大贡献,假阳性和假阴性都会给疫情防控添乱。”黄彬队长介绍,团队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检测质量保障体系,另外,“我们在上海期间要圆满、高质量完成战疫任务,也要确保每个队员零感染、完成战疫任务后平安返粤。”黄彬队长说,“在援沪期间,队员们工作强度大、离家时间长,因此,队伍建设的第四条线便是关心关爱全体队员。”

同一动作1小时重复1000次

中山一院医学检验科余学高主管技师在此次抗疫中主要负责拆包手动取样仓的工作,即从样本管里面取采集到的咽拭子样本,加到相应的核酸提取板里去,每块板加91管样本和5个质量控制样本。

“这样的动作,一个小时要做1000次左右。”余学高主管技师说,拆包手动取样是整个气膜实验室运转的“限速酶”,只有发挥“限速酶”最大催化作用,才能使整个检测速度达到最大值。

余学高主管技师和实验室的80多名队员分两班倒,日夜奋战在核酸检测一线。通过与实验室工作人员相互配合,不断优化操作流程,他们创造了每小时5500单管的检测速度,产能从最初设计的每日10万单管,提升到了每日13.2万单管,检测效率提高了32%。

“我们将一个自动加样舱改为手动加样舱。通常人工加样比仪器自动加样快1倍,比如仪器1小时加3块核酸提取板,我们手工加样至少可以加6块核酸提取板。为了达到更快的检测速度,我们放弃了仪器自动加样,全部改为手工加样,虽然这样更辛苦。”余学高主管技师说。

有些队员拧核酸样本盖子拧到手肿无力,手腕被手套勒得破了皮,气候逐渐炎热,防护服里全是汗水,但他们照常投入工作。每天坚持十几二十个小时的工作,大家都疲惫不堪,但看到每天的新冠确诊数据下降,大家的成就感溢于言表。

“我们分工明确,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工作,为上海疫情防控贡献着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奋力跑出核酸检测广东速度。”余学高主管技师说。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黎秋玲 通讯员 宋莉萍 查冠琳 吴远团 王军飞 彭福祥 梁嘉韵 ■图片:新快报记者 孙毅 邓迪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