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文物和童趣碰撞,绘本产生了
日期:[2022-05-29]  版次:[A11]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绘本《有趣的博物馆》中的部分页面。作者钟佑濠,8岁。1:“我看到很特别的陶鼎,它身上有石膏修补。”

■2:“突然,我沉到海底,看到滑石猪大炮,它正在对付着鲨鱼。”

■3:“我继续往前游,看见青釉熏炉,有一个人在打捞它。”

“这些就是孩子们看完博物馆后的精彩留言”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当我们去博物馆、美术馆,心之所喜,便有留言。而当童趣被传统文化和新奇文物所激发,儿童们的“留言”,则“变身”原创绘本。

近日,记者在南汉二陵博物馆的公众考古活动中心阅览室,看到不少来访小观众所创作的绘本,生动可爱的图画、故事,讲述了他们在观展和研学过程中的见闻与所思。该馆展陈宣教部主任陈馨对记者说:“这些可说是孩子们看完展览后的最精彩留言之一,既有天马行空的童趣,也体现了他们对文博知识的吸收和输出”。她介绍,馆里首先会对机构合作老师进行培训,讲解过程,也会挑选更适合孩子的文物和讲述方式。“让人惊喜的是,孩子对广州历史和文物的兴趣如此之大,专注度如此持久。您知道,超半个小时的专注,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是很难的,而在研学中,他们做到了。并且他们特别注重细节,编绘的故事往往从有趣的细节生发。”

阅览室现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所首任所长陈卫和教授,一边欣赏绘本,一边对记者说:“让孩子‘敢画’,永不设限,是对他们想象力的最大保护。少儿美术不是在培养孩子画画的能力,而是在培养想象力。想象力不是教出来的。除了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方法,大人给予的干预越少越好。让孩子的想象力迸发,是艺术的根本目的。他们运用线条、组织色彩的能力是大胆实践、熟能生巧的必然结果。”

广州美术学院高水平美育项目导师、画图艺机构创始人卢德华则补充道:“我们在教美术时,一定要去听孩子的感受,这是第一位的。画面完成,并不是终结,接下来的分享和共同解读,是重要环节。画面是孩子的表达,我们要去询问倾听,才有交流共鸣。这也是艺术的馈赠。”(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