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活化利用 番禺永大片区规划通过,市头糖厂旧址有望大变身
日期:[2023-07-11]  版次:[A04]   版名:[城事]   字体:【
■番禺区永大片区的城市设计效果图。穗规资宣供图

番禺市头糖厂旧址将迎来大变身。近日,《番禺区永大片区(BB0201、BB0202规划管理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经第四届广州市规划委员会地区规划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控规指出,项目将衔接滨江一线的建筑与城市空间与滨江景观带,形成具有历史特色的“糖厂记忆环”,在发酵蒸馏车间植入展示和轻餐饮等功能,打造“糖文化体验馆”。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

活化利用

历史建筑与传统风貌建筑

项目位于番禺区北部、广州国际科技创新城南岸起步区西部,南大干线以北、珠江以南,与大学城隔江相望。规划范围面积50.7公顷,西侧主要为已经收储用地,现状保留1处蒸馏车间,东侧主要为现状永大社区,其中包括历史建筑市头糖厂职工宿舍群。周边主要为暨南大学番禺校区、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现状市头村等。

项目将提升片区配套服务水平,形成公共服务轴。项目规划实施将推动滨江休闲绿地、重要市政道路、九年制学校、垃圾压缩站、110kv变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对历史建筑(市头糖厂职工宿舍群)、传统风貌建筑 (市头糖厂发酵蒸馏车间)进行活化利用,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提升片区整体配套服务水平,形成片区公共服务轴。

会上还提到了片区的历史文化遗产。片区包含不可移动文物-番禺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1处、历史建筑(工业遗产类)1处、传统风貌建筑1处,合计3处,均进行原址保护。规划范围内没有还未认定的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古民居、古井、古桥古树名木、农业文化遗产、水利灌溉遗产、地名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资源。

挖掘片区历史

形成“糖厂记忆环”

会上提出,项目挖掘场地历史,尊重厂区格局。其中,项目将保留山体,整合公共空间;连通山水,形成中央绿轴。新创造的景观轴线与江岸呈垂直关系。原厂区格局中部以山体公园为核心形成生态区。空间梳理上,以原厂区生态区为基础,连通滨江景观带。塑造东西向的滨江绿轴和南北向的山水绿轴。

片区拟打造绿色低碳、功能复合、智慧管理、共享共治的智创枢纽·永大新城。设计策略有三,包括历史文化延续、公共空间整合、空间布局优化。其中,中央绿轴串联起山体公园、历史建筑、历史码头等现状要素,形成具有历史特色的核心公共空间轴带。滨江一线的建筑与城市空间与滨江景观带充分衔接,形成具有历史特色的“糖厂记忆环”。

植入多元业态

完善公共与慢行交通功能

在公共空间整合层面,社区主要公共空间与配套设施都整合至中央绿轴,形成舒适连续的步行与公共活动带。滨江一线地块功能高度混合,因地制宜植入多元业态空间。完善公共与慢行交通功能,强化南侧商业步行街与北侧滨江景观带的步行衔接。沙边涌沿岸和滨江景观带则结合公园和广场做亲水化处理。

功能组团上,学校结合中央绿轴布置于中部,滨江一线布局有机融合的商住组团,居住组团退居二线。项目通过建筑布局的合理组织形成多条东西向空间廊道,串联多个活力节点。天际线控制方面,南北向和东西向天际线分别呈现“峰状”和“谷状”态势。往滨江方向建筑高度从100米往下逐级递减,滨江一线60米进深范围内建筑严格限高60米。

市头糖厂大变身 将打造“糖文化体验馆”

市头糖厂始建于1934年,厂区由“生产-生态-生活”三区有机结合,承载了几代糖厂子弟的珍贵记忆。市头糖厂是第一家采用亚硫酸法生产白糖的大型甘蔗糖厂,在动力设备上,1750吨压榨机,是中国第一间使用电动机带动榨蔗厂的糖厂,蒸发设备上,是中国第一间使用五效蒸发罐的甘蔗糖厂。

根据规划,项目将进行精细化更新改造,塑造活力公共节点和空间。其中,利用部分历史建筑改造成幼儿园等公共配套设施,兼顾保护与利用。在发酵蒸馏车间做立面更新和空间改造,植入展示和轻餐饮等功能,打造“糖文化体验馆”。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