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新城藏着这样的“冷”知识
8月的广州,白天室外气温持续保持在35℃以上。这一天,新快报记者在室外温度最高的14时来到广州图书馆,还未进门已经感受到一股凉意。这么大的开放空间,东西两边的进馆通道在开馆时间保持完全开放状态,为何还能保持这么舒适的温度?到了晚上,许多人不知道,珠江新城集中供冷中心(以下简称“供冷中心”)正在利用夜间用电低谷时间对冷水进行降温,将水制成冰之后储存在蓄冰槽里。这些冰有什么作用呢?记者近日走访供冷中心,揭秘珠江新城的“冷知识”。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珠江新城供冷中心制成的冰是用来制冷的。广图就是供冷中心的用户终端之一。用电高峰期,供冷中心的冰融化成低温冷水后,被送往供冷终端进行供冷。“这就相当于风扇吹凉水。”广图资产与物业管理部工程师苏伟明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他介绍,有了这套制冷系统,广图不用空调机也能保持清凉。
广图靠冷水送冷 全程没有噪声
新快报记者跟随苏伟明来到负二层的机房,这里是整个馆的供冷系统的“心脏”,由管道、板换和水泵三部分构成。在银色保温层包裹下,冷水供水管与冷水回水管两条管道,它们与供冷中心相连,分别承担源源不断地输送低于4℃的冷水和回收已经为馆内提供冷气、温度上升至10℃以上的水。两条管道不停地运行,确保为广图提供稳定的冷水来进行制冷。
苏伟明介绍,冷水进入管道后,会输送到各个楼层,通过共114个风机装置送出冷风,经由各个出风口传输冷气。管道里的水不停地进行冷热交换,源源不断地提供冷气。新快报记者通过监控系统发现,进入的冷水为3℃左右,在输送到各楼层“风柜”时温度为8.4℃,回水为13.7℃,进出水有10℃左右的温差。“像空调一样,我们也是可以通过调节按钮来控制室内温度的,在使用体验上跟空调没有区别。但这套供冷系统不会像空调那样需要安装空调外机,没有明显的噪声;而使用中产生的热能也会回收到供冷中心,甚至用来融冰。”苏伟明说。
新快报记者在开放区域的机房看到,这里的风机被厚厚的隔音棉包裹,机房内几乎听不到运作的声音,关上机房的门之后进入阅读区,完全听不到机器运转的声音。
苏伟明告诉新快报记者,广图自开馆以来一直使用这套供冷系统,已有10来年的时间。冷站全部供冷能力的约30%由夜间所蓄的冰提供,如果因意外原因造成制冷主机不能输出冷量时,会运行二次冷冻泵,可以持续将蓄冰储存的冷量输出给用户,并不需要空调进行补充制冷。
广州多个大型建筑已使用集中供冷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供冷中心集中供冷能源站的辐射半径约为1.5公里,若结合综合管廊、多级水泵,单程输送距离可达2公里。该中心的服务范围包括广州大剧院、广州图书馆、海心沙亚运场馆等珠江新城核心区至广州塔一带“三馆一场”(广州美术馆、广州博物馆、广州科学馆等)一批大型公共建筑及商业项目。
其实,早在2004年,广州大学城就已经开始使用集中供冷系统,主要为校园内的教学建筑楼群提供用冷服务。分布在大学城内的3个冷站,为广州大学城内十余所高校的师生们提供夏日清凉;在广州南沙明珠湾,已于2021年启动建设的明珠湾起步区3号、4号能源站项目,以区域能源形式建设集中能源站,采用常规冷水机组+冰蓄冷能源系统,根据建筑类型、建筑特点动态分析负荷特征,利用建筑负荷错峰特性,削减区域内供冷装机容量,并利用区域供冷兼顾能源供应、消耗以及存储,达到供需平衡;今年6月,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综合能源全区域供冷管网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预计于2024年全线贯通投入使用,近6公里长的冷冻水主管道,将充分利用地下综合管廊,形成环形供冷管网,实现3座区域集中供冷站互联互通;还有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区域皆已建设集中供冷项目;同时,广州南站商务区、中新知识城、广州空港中央商务区等区域也已在规划集中供冷项目。
■采写:新快报记者 许婉婕
■摄影: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 实习生 黄恺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