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多位政协委员关注“城市体检”并提出建议
2019年,广州市成为全国首批城市体检试点城市;2020-2022年连续3年,广州被选为城市体检样本城市。今年广州市两会上,有委员不约而同地关注到“城市体检”,建议建立健全全市住宅楼宇体检制度。也有委员为科技创新发声,建议广州建设人形机器人研究中心,用AI助力推进高品质急诊分诊服务体系建设。
广州市政协委员刘朝华:
“一房一牌一档”,推动清查诊断治理一体化
广州市政协委员、《城市观察》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刘朝华提交了《关于促进我市住宅楼宇全生命周期管理与维护的提案》。从广州住房楼宇的生命周期看,随着时间的推移,住宅楼宇在慢慢老化,逐渐出现建筑结构、机电系统老化、墙面屋面渗水、外立面松动脱落等“老龄化”问题。老旧小区,尤其是未开展物业管理或没有单位管理的小区,其管理维护面临诸多问题。
“可以说,广州的城市建设起步早,1999年前建成的住宅楼宇面临进入老旧大修期,其维护管理与更新成本也在逐渐升高,居民的老龄化和住宅楼宇的老龄化问题同时浮现。”刘朝华说道。
对此,她建议建立健全全市住宅楼宇体检制度,开展广州市住宅楼宇体检建档。结合城市体检和网格化管理,将采集到的住房楼宇体检信息纳入广州市地理空间框架下的大数据平台,科学设定房屋楼宇各项安全指标体系,把“一房一牌”拓展为“一房一牌一档”,推动清查诊断治理一体化。
她建议建设并善用体检数据库。数据库系统地记录城市中存量住宅楼宇的健康状况、维修历史、维修资金余额等信息,系统性地生成并记录具体楼宇的主体承重结构部分和公共设施设备部分结束保修期的时间、所需费用、维修耗时等各类数据,为维护提供必要的数据,并用于确定各环节的单位成本和标准作业成本。
此外,她建议出台并推行广州市住房楼宇定期体检制度和强制检测规范,制定住宅楼宇更新计划。基于对住宅楼宇状况的监测建立定期体检制度,按照房屋建筑年龄、功能类型确定体检的频次,及时发现和处理房屋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实现存量建筑底数全清、隐患见底。
广州市政协委员廖绮晶:
加强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的联动
“广州建立城市问题治理清单,持续开展问题治理,形成了‘体检——提升——再体检——再提升’的良性工作循环。”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从化区人民政府副区长、九三学社广州市委员会委员廖绮晶分享了《健全广州城市体检制度,促进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但目前仍存在着几个问题。”廖绮晶指出,首先是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联动不足,广州市城市更新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技术标准与规划实施体系,但依然存在着经济投资与综合效益不够匹配、基础设施与城市问题改善不够显著、规划实施与项目推进相对滞后等问题。
同时,城市体检在城市更新中应用不足,城市体检制度建设相对不足。广州城市更新政策制度建设相对完善,但城市体检相关事项暂未纳入广州现行城市更新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体系中,尚未建立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的制度关联。
廖绮晶建议落实国家城市更新工作要求,实现城市体检工作与既有城市更新环节全面融合。提高城市体检工作精细化程度和系统化程度,探索街区、社区、城中村、更新片区等小尺度范围城市更新专项体检的技术方法,梳理更新专项体检与重点更新片区做地方案、策划方案以及实施方案之间的关系,加强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的联动,一体化推进城市更新与城市体检工作。
其次,加强城市体检在区级、片区级城市更新方面的广泛应用。市辖区级城市更新专项体检可整合区内更新资源潜力分析、更新项目评估、更新项目清单制定等多项工作,针对区内潜在更新对象进行城市病灶专项研究,对上一年度更新工作成效进行绩效评估,通过厘清项目的重要与优先程度,制定下一年度更新项目计划清单,有的放矢地制定目标任务和更新策略。
广州市政协委员徐强:
设立市一级人形机器人研究中心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与人形机器人深度融合,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升级换代。工信部于去年10月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称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
广东多个地市近期出台政策纷纷抢占机器人产业。深圳提出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5家以上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加快组建广东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佛山提出到2025年,佛山机器人及相关产业营收从515亿元增长到1000亿元;东莞力争到2025年,智能机器人核心产业营业收入突破80亿元,拉动相关产业营业收入突破800亿元。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机器人协会会长徐强带来了《关于“建立广州市人形机器人研究中心”推动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提案建议》。他说,对照国内其他城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广州还没有市一级的人形机器人的专门研究机构。再者,人形机器人产业链还不完善。人形机器人需要多个部件、高性能硬件,但目前的产业链还不足以支撑此需求。此外,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受限,无法适应多场景的不同需求。
他建议设立市一级的人形机器人研究中心,以人形机器人小批量生产和应用为目标,打造通用智能底层软件及接口、通用硬件开发配套设施等基础条件,集中突破人形机器人通用原型机和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关键技术。
同时,建议支持推动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试点,扩大人形机器人应用范围。例如,在广州市博物馆、广州市公园景区、高铁站、地铁站、政务中心等可以让人形机器人作为讲解员、解说员等模式。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可以进一步拓展人形机器人在养老护理、医疗健康产业应用场景。
广州市政协委员唐潇潇:
为各医疗机构急诊业务制作数字名片
广州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广州市委员会常务委员、广州国家实验室研究员唐潇潇向大会提交了《整合城市医疗资源,AI助力推进高品质急诊分诊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案。她说,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医疗需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急诊分诊模式难以满足患者的多样化需求和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
她说,现行传统的急诊预检分诊机制存在几点问题,包括医患分布不均,大医院扎堆就诊,排队时间长;医疗资源院际间存在差异,急诊功能与患者需求不匹配;不同医院、科室之间,对第三方能提供的急救资源了解有限。
“结合广州得天独厚的政策、人才和算力优势,在全国率先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的全市急诊分诊统一平台,整合全市医疗资源,或将是广州高品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坚实一步。”唐潇潇建议整合资源借用AI技术的解决方案。
首先,面向全市医疗机构调研,收集各机构急诊涵盖病种,特色、专长等,建立数据库,整合全市医疗资源,为各医疗机构急诊业务制作清晰准确动态更新的数字名片,精确调配,合理利用医疗资源。面向120急救中心、预检分诊人员及一线急诊医护调研,分析国内外预检分诊评估量表数据,为人工智能技术服务提供高质量的学习素材。
她还建议研发人工智能产品,经由自然语言与图片识别分析给出急诊就诊指导,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面向医生的病情简介及急重度分级,面向患者简易院前急救处理指导,根据距离、排队情况、收费区间、同类患者评价等,推荐就诊机构并可链接地图导航。到院后就诊指引,如链接医院自有导诊体系。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
■图片: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