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首个在居民楼内部运行的红色场所,日前正式对外开放
新快报讯 记者潘玮倩 通讯员张岚妹报道 羊城三月,英雄花开,在3月5日纪念周恩来126周年诞辰这个特殊日子,文德楼,这座周恩来与邓颖超曾经居住过的百年老建筑,伴随陈列展览正式对外开放。
记者在现场看到,位于越秀区文德东路的文德楼,是一座“n”字形洋楼,由五幢三层高的楼房连成一体。目前,楼体已被修葺一新,暖黄色的主调,给春日的广州增添了浪漫的色彩。
更温馨浪漫的是当人们拾级而上,来到文德楼3号二楼,推开房门,一间四十平方米左右的居室就呈现眼前,其间布置,恍若忽然来到百年前日常人家。
而此间当然不“常”。文德楼始建于20世纪初,记者在“房外”介绍看到,1925年,周恩来在文德楼3号居住,同年8月8日,周恩来与邓颖超结婚,婚后就居住在文德楼3号二楼。1厅3室的房子,用屏风间隔开来,上有通花,年轻的夫妇、邓颖超的母亲杨老太太、以及保姆等人,当年也许就是这样分室而居。
“李富春、蔡畅住1号二楼。1926年3月,受‘中山舰事件’影响,周恩来与邓颖超等人决定从文德楼搬到今万福路190号的骑楼居住。从此,文德楼作为普通民居,历经百年风霜,静守革命者的岁月往事。”
近年来,越秀区秉承“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原则,在最大程度保证历史建筑原风貌的基础上,对文德楼文物本体进行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沉寂百年的文德楼3号二楼,以一间40多平方米的“小家”面貌呈现在市民群众面前。
在这间“小家”里,不仅依据回忆、考证做到场景还原,还规划多个“探家”时光主题,通过桌椅、笔墨、书信等充满故事的物件,为大家了解周恩来夫妇在文德楼居住期间的经历提供全面、鲜活的视角。参观者只需通过线上预约,即可进馆参观,为方便参观者对革命历史的了解,馆内还将设置无人讲解系统,只需扫一扫各场景的二维码,革命故事就会娓娓道来。
文德楼展陈空间的对面就是民居,“邻居”就是各位街坊,整个文德楼是红色史迹与人居环境共生的场景。在“政府统筹+企业资金+专题博物馆”模式下,文德楼被打造成了全市首个在居民楼内部运行的红色场所。
记者了解到,目前,文德楼的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五14:00-17:30,每周六周日9:30-12:00、14:00-17:30,逢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