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南方职业学院
2023年9月16日,是广东南方职业学院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在硕果累累的金秋时节,阔步发展的广东南方职业学院迎来一个新的里程碑:学校南校区正式启用,为广东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血脉与力量。
“教育是国家培养人才的一个平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各种人才,而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出技术技能型人才。”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广东南方职业学院董事长戴初贤对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出发,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推动中国创造走向世界,是他的办学初衷。
风雨兼程十五载,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腹地江门市的广东南方职业学院,坚持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不断深化办学特色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以开拓创新精神,探索出一条“产、学、研、孵为一体”的校企融合办学特色展之路。
矢志笃行十五载,学校已经逐渐形成了规模化和专业化优势,职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2022年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榜,学校位列广东高职院校第10名;2022-2023年度省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学校获奖数量在参赛的民办院校中排名第一……一声声奋进的足音,一次次超越的交响,汇成了学校发展的最强音。
十五岁,对于一个人而言,正值风华正茂的阶段,朝气蓬勃意气风发。而对于一所高校而言,更是奋发向上之阶段,育人成果丰硕,整体实力明显增强。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谱写职教崭新篇章!这样一所生机盎然、蓬勃发展的学校,正在这方崭新的土地上崛起、腾飞。
1 专业建设
以“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为龙头
多个重点专业并驾齐驱
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强化内涵、提升质量的突破点和着力点。
集群、创新、开放、选择、协同,是学校的专业建设大思路。紧跟广东省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需求,紧抓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人工智能等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广东南方职业学院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了以“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为龙头,多个重点智能制造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专业并驾齐驱的特色学科优势。
到2023年12月为止,学校已基本完成了打造“智能制造高水平专业群、智能制造校办国家高新技术实体企业、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孵化载体、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智能制造重点科研基地、智能制造5G公共服务平台”,集智能制造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生产、技术研发、技术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全链条示范机制。智能制造创新强校一体化全链条示范机制的建立,是学校和地区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
计熟事定,举必有功。如今,学校已开设50多个招生专业,组建了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等6个专业群,大数据与会计、软件技术专业入选广东省品牌专业,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专业群、大数据专业群立项广东省高水平专业群,形成了工、经、管、文、医、大交通等全面发展的学科布局。
其中,围绕装备制造专业群(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建设成果,《赋能人才培养的装备制造“校企共有,产教一体,融合发展”技术技能平台建设》获得了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这不仅实现了学校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而且成为全省四个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的民办高职院校之一。
2 师资建设
“外引、内培”广纳良才
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强化内涵、提升质量的关键环节。
作为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从学校创立之初,学校的管理者就充分认识到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与学科发展优势的关键。因此,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学校建设重要位置,广纳良才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是学校管理发展体系中的重要战略和明确目标。
提高素质、稳定骨干、优化结构……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采取“外引、内培”措施,不断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截至目前,教师总数达到1408人,专任教师1252人,教授、副教授、工程师、讲师等职称及硕士、博士等学历的教师均按比例配备。
根深才能叶茂,固本才能培元。为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成为“双师型”教师,适应高职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学校坚持强化岗前培训,迅速进入岗位角色;强化“以老带新,传帮带”活动,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强化下企业实践锻炼,提高实践操作动手能力。其中,学校制定政策措施,每年选派10%—20%的青年教师下工厂企业一线实践锻炼,鼓励青年教师充分利用寒暑假期到工厂企业实践,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无疑,打造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广东南方职业学院长期实施的重要工程。一直以来,学校坚持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体制,搭建“双师型”教师发展平台,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水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据了解,学校计划到2025年建成一支具有“双师”特色,专兼结合、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富有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稳定在70%以上,促进学校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