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种”产业也“种”文化 让乡村生活美滋滋
日期:[2024-04-26]  版次:[T04]   版名:[乡村振兴]   字体:【
■杜国龙全程参与了荒地变基地,如今田地里豇豆正丰收。


驻阳江阳春市三甲镇三圩村第一书记杜国龙:

注重扶智,经他谆谆教导并帮助的6名农村学子,秉持“读书就是出路”的信念发奋图强;崇尚文教,他甘当纽带邀珠海文坛大家走进山乡,带来连场文化盛宴;亲自参与复耕,感受丰收的喜悦……来自文化单位的干部,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光发热?珠海市文联的帮扶干部杜国龙在担任阳江阳春市三甲镇三圩村第一书记期间,发挥后方单位优势,用文化灌注振兴之力,让小山乡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以“文”之力增添乡村和美气息

阳春市三甲镇素有“文化之乡”美誉,既是粤剧之乡,也是阳春第一部内容详尽的地方志《三甲镇志》的所在地。来自珠海市文联的杜国龙,从“文”入手,迅速找到帮扶单位与乡村的“共鸣点”。

杜国龙在驻镇、驻村帮扶期间,与珠海、阳江两地文联单位联动,为乡村送上连场文化盛宴。今年春节期间,珠海、阳江书法家到村里即席挥毫送春联;摄影家到镇上开展手机摄影培训活动……最让乡亲们难忘的,是红线女关门弟子、珠海市戏剧曲艺家协会主席赖琼霞率团下乡,袅袅南音在三甲镇三叶广场唱响,为大家演出了讲述精准扶贫故事的现代粤剧《家访》。三甲镇还与珠海共建了粤剧传承示范点。

杜国龙发现,每次组织村民参与文化活动,大家积极性都非常高,尤其为了配合活动开展,大家会主动收拾自家庭院,自觉保持村容村貌整洁,和三年前相比,现在的三圩村增添了更多和美气息。

兴文化的同时,杜国龙还注重为乡村学子鼓劲。两年多来,他一直关注着村中6户防返贫家庭学子的学业,了解他们的需求,及时提供帮助,或解决学费和生活费,或提供学习用品和物资帮助,教导学生们坚持学业,不言放弃。“这几名同学都很努力,家中墙上每个学期都有新增的奖状,其中一位女学生还以优异的中考成绩考上了阳江一中。”

荒地变“宝地” 发展产业村增收

开展帮扶工作以来,杜国龙和工作队、后方单位都坚持“以文润心”“以文兴业”,鼓励村民敢于发展。“文化能滋养心灵,把基层群众的心灵滋养好,大家就愿意好好过日子,积极发展产业,生活也自然而然变得滋润。”杜国龙说。

在做好文化使者的同时,杜国龙还当起了强村富民的“领路人”。担任三圩村第一书记以来,杜国龙一直在物色适合当地“生根发芽”的产业。

三圩村的自然村林蘸村有42亩撂荒地要复耕,在杜国龙和工作队推动下,搭上了三甲镇“一镇一业”豇豆种植基地的产业快车。杜国龙参与了林蘸村“变荒为宝”的全过程,与村干部、村民一同清理杂草、联系器械进场、督导开挖灌溉沟渠,亲眼见证闲置地“变身”平整、开阔的希望田野。

三圩种养合作社入股55万元到三甲镇豇豆加工示范基地,每年为三圩村集体带来7万元经济收入,直接带动更多的三圩村村民种植豇豆,30多人参加务工就业增收,联农带农作用发挥明显。

4月,三圩村豇豆基地里,豆架上垂挂着细长翠绿的豇豆,长势喜人。“看着曾经的荒地变成基地,基地又稳定生产,在‘合作社+农户+脱贫户’的模式下发展,为三圩村增添稳定集体收入。见到村民们干劲十足的身影,我内心充满了成就感。”

杜国龙

驻阳江阳春市三甲镇工作队队员

兼驻三圩村第一书记

派出单位:

珠海市文联

“文化能滋养心灵,把基层群众的心灵滋养好,大家就愿意好好过日子,积极发展产业,生活也自然而然变得滋润。”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