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脱单市场带火“王婆经济” “网生代”年轻人相亲从线上走向线下
日期:[2024-05-11]  版次:[A08+]   版名:[新快视角]   字体:【
■八姑姐主持的相亲活动现场。


■天河公园相亲角。

■八姑姐主持相亲活动。

■佛山说媒大赛现场。

年轻人说,有“熟人社会”背景背书的相亲局更让人放心

年轻人说,只要能脱单,不论线上线下,哪个可行就哪个

近年来,随着年轻人思维的转变,此前被唤作“老土”、颇遭年轻人排斥的“相亲”逐渐变得可以接受。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重回舞台的开封王婆,被有脱单诉求的年轻人围得水泄不通;与此同时,广东本地的线下相亲交友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有专家认为,“附近”一度让有“网生代”之称的年轻人忽视,甚至是无视,如今,线下相亲备受单身青年们追捧,从“附近的消失”逐渐转为“附近的回归”,体现了现在年轻人择偶方式、婚恋观念甚至是生活方式的变化。

PART 1

相亲正流行

从线上到线下 越来越多年轻人接受相亲

年轻人真的恐婚吗?真的不愿意相亲了吗?2024年3月15日,民政部网站公布的《2023年4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在连续8年结婚登记人数下降后,2023年登记结婚人数回升,全国结婚登记数为768万对,同比上涨了约12.4%。同时,据世纪佳缘发布的《2022-2023中国男女婚恋观报告——70后-00后“三观”洞察》显示,超五成00后接受相亲找对象,而且跟上一代人相比,他们开始相亲的年龄也越来越早。数据显示,70后男性平均从26.4岁开始相亲,女性平均从25.4岁开始相亲;而到了00后这一代,最早从20岁就开始相亲。此外,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发布的《中国爱情服务行业独立市场研究》显示,2016年中国爱情服务行业市场规模约1.2万亿元人民币,到2026年将增长至2.1万亿元人民币。而在三大细分行业中,婚恋交友行业和恋爱社区行业在未来仍将保持较高速的增长,预计2026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可达10.9%。

新快报记者在走访中也发现,在“剩男”“剩女”并不少数的当今,对相亲从排斥到接受,是时下大部分适婚年龄青年男女的心理。在记者走访的年轻人当中,十个有八个表示“愿意走进婚姻”“可以接受相亲”。从事金融行业的李小姐有车有房收入不菲,然而如今已经33岁的她还是单身。从前李小姐的想法是随缘,“能遇上,早就遇上了”,现在的李小姐很耐心平和地接受亲友团的“帮扶行动”,“我也希望有亲友团为我壮壮胆,跟跟眼,把把关。”

刚过去的“五一”假期,29岁从事广告行业的女汉子李笑(化名)在父母和闺蜜的安排下,进行了两场相亲见面会。单身90后阿田,大厂游戏程序员,“五一”放假第一天也在大姑妈的安排下,与大姑妈邻居的侄女相亲。两人接受采访时,不约而同地向记者坦言,内心曾经有点反感“相亲”这一操作,认为“相亲”等同于“老套”,“需要相亲”约等于“没人要”。后来他们慢慢改变了看法。李笑说,相亲也是为爱情创造缘分,“可能很多人都是奔着结婚才去相亲的,但是我主要觉得它能拓宽朋友圈,我相信相亲也是可以一见钟情的。”阿田也表示:“每个人都向往一段命运的邂逅,但现实生活中哪来那么多浪漫爱情故事。能不能找到合适的伴侣,自己也要多努力。”

从被动到主动 年轻人相亲正成为刚需

新快报记者浏览各大社交平台,发现相亲话题亦是人气十足。在相关相亲话题下,有人吐槽自己奇葩的相亲经历,也有部分年轻人通过相亲脱单后,吐血写下“相亲必备宝典”“相亲实用小技巧”“相亲的十点干货”,指导后来者如何从“被动相亲”走向“主动相亲”,进而获得成功。

据某拥有3000万月活跃用户、新型兴趣社交社区平台旗下Just So Soul研究院,于2023年发布的《Z世代婚姻观调研》显示,Z世代年轻人(通常是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望爱情,其通过对1618位年轻人用户婚姻观的调查,发现超过八成年轻人渴望结婚,为提高脱单概率,他们会主动通过社交软件、线下活动以及传统的相亲方式来寻找真爱。

广州越秀区民政局结婚登记处一位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也透露,70%的人找到另一半,都需要他人帮助,大家对相亲的态度正发生变化。广府婚俗非遗传承人、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八姑姐”,20多年来当红娘,撮合了1000多对青年男女成为情侣,其中有很多走进婚姻殿堂。“近来有特别多的人找我帮忙介绍对象,每天各种朋友、亲戚介绍过来的就有五六十人。”八姑姐告诉记者,现在年轻人相亲的需求是很大的,情感和经济一样,均属于刚需。

PART 2

相亲新常态

相亲更“理性” 真爱要找,相亲费也要考虑

有意思的是,新快报记者走访发现,现在的年轻人也越来越理性,寻找真爱的同时,也会考虑成本支出,对比不同渠道的“相亲费”,并从中选择“便宜”的相亲渠道。同时经历过线上和线下相亲的湖南小伙张欢(化名),大学毕业4年,现在广州轻纺城从事服装设计工作,他表示:“以前我觉得网恋成本低,结果往往出人意料。现在,面对面相亲,一顿饭钱、两张电影票费,更让人心里踏实。”张欢透露,自己第一次网恋,为期2个月便花费5000多元,各种节日费、礼物费、午餐投喂费,不知不觉便花出去了。

1996年出生的王思路(化名)从事媒体行业,早年在湖北一家电视台工作,目前在北京一家演出公司担任企划。按理说,长得颇为标致的她,接触的人又多,应该不愁婚嫁。然而,大学毕业与初恋分手后,她一直单身至今。为了脱单,她积极接受身边亲朋好友安排的各种相亲局,也尝试通过婚恋平台寻找另一半,“当时是在某相亲网站免费注册的,注册之后,一堆红娘不断联系我。最终选择了一个红娘牵线,选定8000元套餐,三个月内相看7个优质男,不包结果。”忙碌3个月之后,结果是没有结果,“也不是说这些男的有多差,但是没成事,8000元说没就没了,还是有些心疼。”在王思路看来,自己更信任熟人介绍的相亲,“熟人介绍的,成不了恋人,很多时候也会成为朋友,就当拓宽交友圈。”

33岁的陈舒(化名)是今年才踏上了相亲之路,因为不好意思麻烦身边人介绍,朋友圈又比较窄,一心想脱单的她开始接触一些相亲平台,“交费成为会员,权限比较多;不交费的话,需要通过使用积分才可以看到别人的资料。这些信息真真假假,需要自己去分辨。”陈舒告诉新快报记者,她其实也没太期望能快速找到对象,因为她身边有个好友,在相亲平台注册了几年,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我们都比较谨慎,不想交费太多,担心被骗。都是抱着试试的心态。”

这个“五一”假期,潮汕女孩阿青(化名)和相亲对象修成正果,在双方家人见证下举办了“订婚仪式”。今年35岁的阿青告诉新快报记者,五年来,她相亲了不下50次,如今的男朋友是通过朋友介绍的。“自从30岁开始,家里人就不停地催婚。我在深圳工作,爸爸妈妈在潮汕老家就帮我张罗,我基本每个月要回一两次老家,跟各种相亲对象见面。”阿青说,家人和自己都不大相信网恋之类的线上相亲,“家里是通过当地的媒婆帮忙介绍,每见一个相亲对象,不管成还是不成,都要给媒婆200元介绍费。这些年相亲也花了一笔费用,但是家人觉得还是值得的。”阿青认为,相比线上婚恋平台的花费,线下相亲的费用还是可控和合理的。

万物皆为“媒” “软性相亲”成为年轻人新宠

新快报记者梳理发现,过去,男女婚配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后来,经家人、朋友、同事介绍,又有了公园相亲角的出现。再后来,相亲从私人领域进入公众视野,又衍生了报纸征婚、婚姻介绍所、相亲网站等,而2010年扎堆的电视相亲节目,更是将相亲从“小小的私事”放大到“大大的社会”。今年已经走到第15个年头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相亲需求依旧旺盛,迄今已有12000人来这个节目相亲过。

随着时代进步和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万物皆可为“媒”——“云相亲”“视频直播群面式相亲”“剧本杀相亲”也相继出现。此外,民间相亲近年来也打开更多“脱单盲盒”,传统的相亲角也与时俱进。在杭州,有人在夜市摆个摊位,花一元钱就可获得一名异性的联系方式,也可以将自己的联系方式放入盒内;在苏州,有人主理一家“脱单便利店”,4年间成功牵线千余对男女……活跃在城市的“相亲摊”打开了新的空间。

不少年轻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对相亲呈现一个开放的心态——只要能脱单,不论线上线下,哪个可行就哪个。不过,话又说回来,年轻人的确被层出不穷的“网络相亲诈骗”热搜给吓到了。他们认为,如今的互联网很便捷,但“虚拟”属性太强,越来越让人感受不到“生活感”和“信任感”。于是,在解决人生大事这个问题上,有“熟人社会”背景背书的线下相亲局,更让人放心。记者走访发现,为找寻真爱,时下的年轻人积极开拓线下活动。除了接受亲朋好友“一对一”的相亲局,还热衷于参加各种趣味性强的“脱单派对”,形式包括剧本杀、周末组局打羽毛球、露营漂流、野外徒步、观影分享会等。

自称“新媒人”的贺雪岚(化名)告诉记者,身为保险讲师的她,机缘巧合下兼职当起了“红娘”,半年里已促成10对年轻人走进婚姻。贺雪岚透露,自己之所以能促成相亲成功,采用的是“软性相亲”方式,即安排相亲当事人熟悉的三五好友相聚,进行小规模的联谊活动或者社交局:一起去看画展,一起烧烤,或者相约一场短距离的郊游,“相亲嘛,最紧要的是大家相处的时候轻松舒服,这样的‘软性相亲’成功概率很大。”

PART 3

相亲在广州

线下相亲活动为何火起来了?

门槛低、选择多、效率高、氛围好

今年“五一”假期,“相亲+文旅”竟成了新的流量密码。一度在全网走红的开封“王婆”告假一个月后,于5月2日重回舞台,当天《王婆说媒》持续了近80分钟,众多年轻人带着明确的“脱单”诉求,源源不断涌入景区。据悉,因游客量较大,景区启动限流措施。此外,全国许多景区也纷纷效仿,于“五一”期间推出以交友为主题的活动,广东多地也举行了各种“相亲+”跨界融合活动。其中,佛山创意产业园“25H说媒大赛”自启动以来,成为了年轻人社交的新风尚。据悉,该相亲活动带动整个园区客流,五天假期累计吸引客流量超过65万人次,日均超过13万人次,同比去年增加18%。

记者于“五一”假期结束前夕前往“25H说媒大赛”现场,晚上八点多,现场人气甚旺,两小时的说媒大赛,一共9对嘉宾上场,有货车司机,也有刚毕业的大学生,最终赛事共促成3对嘉宾成功送花(牵手)。园区方面表示,佛山创意产业园自4月8日以来已连续举办25期说媒大赛,来自佛山乃至大湾区的青年男女纷纷奔赴而来,撮合近100对单身青年成功牵手。来自广州的崔先生告诉记者,网上看到说媒大赛有佛山版《王婆说媒》之称,于是动了过来看看的心思,“开封太远了,于是就近来到佛山。”他笑言,自己今年32岁,经营一家杂货铺,不过到了现场有点胆怯不敢上舞台相亲,“下次想拉上兄弟一起壮壮胆。”

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各地线下相亲活动的火爆,侧面印证了年轻人在择偶渠道和择偶形式上的变化。不少网友表示,线下相亲活动之所以火爆,是因为它们既具有“媒人”的传统特点,又具有互联网的社交属性,更重要的是门槛低、选择多、效率高、氛围好。

线上婚恋网站被王婆们干翻了?

天河公园相亲角依旧火热

相亲角被很多人吐槽“老土”,然而,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广州最大的相亲角——天河公园很是热闹。假期第一天下午三点,记者前往天河公园。只见现场人来人往,众多中老年人为自家孩子相亲,张贴“寻缘”相亲信息,相互咨询交流。住在员村附近的罗伯坦言,为了帮27岁的女儿小荷物色对象,自己来天河公园相亲角十多次了,“刚才跟几个家长聊了,哎,都是帮女儿找对象的,要想找到合适的男生难啊。”罗伯说,自家女儿小荷不愿意来现场,但倒也不反感父亲张罗相亲。

另一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阿姨告诉记者,“五一”假期自己特意从武汉赶来帮儿子寻找另一半。她说,她的儿子是1986年出生的博士海归,如今在广州工作,因为一直忙于学习和工作,至今未恋爱过。记者现场所见,前来相亲的年轻人寥寥无几,不过代为相亲的家长们接受采访时纷纷表示,自家孩子对相亲是接受的,只是没空或者不大好意思前来。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线下相亲活动红红火火,线上婚恋网站却日渐式微,有网友更调侃道,“线上婚恋网站被王婆们干翻了!”易观千帆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世纪佳缘、珍爱、百合网和对缘婚恋平台四大巨头APP月活用户1309.5万人,不足巅峰时期的十分之一。

专家看法

“王婆经济”出圈背后:

线下相亲火热,这是年轻人“理性的回归”

就现代年轻人的婚恋观和相亲现状,新快报记者采访了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人类学者周如南。在周如南看来,从社会历史维度来看,人们结婚的意愿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将之放置于最近五年甚至十年,却有所回升,“随着时代变迁,人们的婚恋态度也在变化之中。如今年轻人的婚恋意愿,可谓是‘大范围下降,小范围回归’。”另一方面,如今的适婚人群多是独生子女,两个人结伴过日子,在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时,经济压力会相对小些,“譬如从养老来说,2个人赡养4个老人比1个人赡养2个老人,压力相对小一些。”

周如南说,现阶段正进行着“传统的发明”——人们开始再度重视传统,重视家庭生活,但又有所不同,“从前,结婚是年轻人的必选项,到了适婚年龄就一定要成家立业。现在年轻人选择结婚,则是因为‘我需要’,为了让自己生活质量更高。可以说,对于年轻人来说,从前结婚是压力,现在则是一种主动选择。从前是没有选项的选择,现在是有多个选项的选择。”

从火了的“王婆经济”到各式“脱单派对”,如今年轻人越来越热衷于线下相亲。周如南表示,人们相亲方式以及情感链接的变化,从地缘关系到业缘关系再到趣缘关系,背后折射的是时代变化。他认为,前些年,互联网高密度嵌入年轻人的生活,由此催生出一个社会学现象——“附近的消失”。线上社交的便利性,让人容易忽略周边的世界。现在,线下相亲的火热,尤其是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接纳传统相亲,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附近的回归”,重拾附近也是重拾生活本身,“这同时也是年轻人‘理性的回归’,相亲的时候知根知底,也是解决风险的方式之一。”

■统筹:新快报记者 梁燕芬

■文图: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 谢源源 梁燕芬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