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清远英德市: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激活百亿产业新动能
日期:[2024-05-24]  版次:[A09]   版名:[新质生产力]   字体:【
■英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为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科技和智力支撑。

■东华兴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是英德市在丝苗米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广东省农科院茶研所为英德茶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新质生产力,助力英德茶产业成为富民兴村的“百亿产业”。

■英九庄园副总经理吴镜文介绍全国首条自动化、标准化、规模化英红九号智能生产线。

“这条智能生产线可年加工茶青250万斤,比同等规模传统茶企提高了三四倍,是3.0版生产线。”在清远英德市英九庄园的中央智能茶厂里,副总经理吴镜文熟练地介绍着眼前的全国首条自动化、标准化、规模化英德红茶英红九号智能生产线,“我们正在跟华为合作,通过建立大数据控制中心,打造4.0 版生产线,实现无人工厂智能制造。”

近年来,英德市加强科技引领创新,在智慧农业、种业培育、机械强农、延伸链条等方向发力,推动茶产业向无人智造升级,优化麻竹笋品种和产业布局,加快探索丝苗米机械化种植,以新质生产力为“百亿产业”提质增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支撑。

数字赋能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023年4月,英德红茶作为国茶代表出现在中法元首松园茶叙;今年5月21日,“2024中国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发布,英德红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47.73亿元,相比2023年品牌价值增加4.44亿元,增幅超过10.26%。位居广东省第一,红茶类全国第二。近年来英德红茶频频出圈,以科技为驱动的新质生产力是其厚积薄发的重要推动力。

走进英九庄园中央智能茶厂,全国首条自动化、标准化、规模化英德红茶英红九号智能生产线,按照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个制茶程序以方形环线建设。“这是萎凋环节,可以精准控制室内的温度湿度,使鲜叶的水分含量更加稳定;这是揉捻车间,通过绿色中控平台,可将成条率控制在95%左右,细胞破碎率80%以上,确保茶叶品质……”英九庄园副总经理吴镜文边走边向新快报记者介绍,这条生产线的生产效率比传统同等茶企提高了三四倍,用工成本由20多人减少到五六人。

值得一提的是,该座中央智能茶厂率先应用英德红茶成套规模化生产技术,通过工业化生产体系,为周边家庭农场提供标准化加工服务,为英德更多茶产业主体注入新质生产力。

“我们正在跟华为合作,打造大数据控制中心,实现对我们所有生产设备的远程控制,将目前的智能生产线从3.0版本升级到4.0,实现无人车间。”吴镜文兴奋地说。

科学育种 追根溯源强产业

英德被称为“中国麻竹笋之乡”,是我国麻竹笋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交易量最大的地区。2023年英德麻竹笋种植面积达80.81万亩,新增 15.03 万亩;鲜笋122.3万吨,增长约16%;产值超71.31亿元,增长约78%。西牛麻竹笋加工年产值达31.09亿元,增长达288%。

“作为英德重点发展产业,麻竹笋目前仍以传统种植为主,而科技专家的力量对整个产业发展起到关键支撑作用。”英德市农业农村局发展规划股股长张小玲告诉新快报记者,为了推动麻竹笋产业高质量发展,英德正在积极筹划创建麻竹笋科学研究院,将公开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作为技术成员,以农产品精深加工研究为突破口,在种植繁育以及加工技术领域重点突破,以科技为支撑培育新质生产力。

“通过调查摸底研究,能为麻竹笋产业提供基础数据和种质资源,有助于品种选育和产业发展;通过对加工技术的研究,提升麻竹笋加工产品的品质;加快与其他科研机构的对接。”英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杨丕生告诉新快报记者,目前已经确认了英德麻竹笋的身份和来源,还发现了8个品种的麻竹笋,目前规模最大的品种是大叶麻竹笋。此外,农科所还将通过与其他科研机构的对接、参与制定行业标准等各个方面,助力加快麻竹笋行业健康发展。

红茶产业方面,本土茶树种质资源发展状况切实关乎着茶产业效益和茶农收入,是发展英德红茶产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近年来,英德市农业农村局搭建红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载体,推动茶树种质发展,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通过相关项目建设,我们组织了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有关专家对我市的野生茶树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其生化成分及分子生物学特性。截至目前,已经筛选了EGC含量超过6%的单株18个,优选出了多个新品系进行扩繁,正在推动建设英德繁育基地。”英德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提高效率 加快推广种植机械化

在东华镇东升村洋坝下围,撂荒多年的田地经过综合整治已经变成了适宜耕作的良田,春天到来,这里铺上了绿色地毯。

“通过卫星平地机平整土地,可以将农田的使用面积增加10%到20%,可节约用水30%到50%,可以将肥料有效保存在农作物的根部,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缩短农机作业成本和人工成本,提高机械化效率,保障抢收抢种。”英德市东华兴民农机专业合作社(下称“合作社”)负责人杨寿锦介绍说。合作社现有社员138人,拥有各种农机具100多台套,围绕水稻、农作物生产提供“耕、种、收、管、加工、收购及销售”等“一条龙”的全程机械化社会化服务,是英德市在丝苗米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2018年到2023年,合作社对英德市2000多亩的撂荒地进行了科学化的综合治理,使昔日无人问津的农田变成人人争抢的良田。合作社还通过自主改良机械,进一步提升英德丝苗米产业的机械化效率。“我们在改良的基础上发明了水稻无序抛秧机,在粤北地区可比机插早熟7天左右,却可以节省3/4的人工,提高插秧的效率。”杨寿锦说。

为培育水稻种植新质生产力,合作社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联合生产经营模式,通过为农户提供“一条龙”的机械化社会化服务,提高种植水稻的积极性,加快机械化种植推广,不断筑牢粮食安全防线。目前合作社的水稻生产服务能力超过3万亩,农机化作业服务能力超过5万亩,年服务农户超过3000户。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我们合作社发展的方向。”杨寿锦介绍,合作社计划建立农机维修中心、农资经营服务中心和育秧大棚,通过打造自己的品牌产品,继续摸索三产融合之路,建设综合型合作社,带动农户种植优质新品种并示范推广绿色防控等技术,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加快布局 推动产业链价值提升

完成麻竹笋“小火车”种植机械化示范项目建设,大大提高运输效率;引进优质企业并鼓励企业引进新设备,做好以竹代塑、代饲、代煤、代材的技术提升和推广应用;发布清远西牛麻竹笋产业首批行业标准,建成一批全产业链标准集成应用基地……英德麻竹笋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处处都有新质生产力的支撑。

“英德市西牛麻竹笋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2023年省级财政资金‘补改投’现代农业园试点项目,今年将高标准推进产业园项目落地,延伸补齐全产业链短板,加快构建麻竹笋精深加工体系,进一步提高麻竹笋产业水平。”张小玲介绍道。

新质生产力也加快了英德茶业产业链完善的步伐。2009年,英德市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广东鸿雁茶叶有限公司建成国内第一条红茶清洁化连续化生产线,大大提升了英德红茶的加工效率和品质。2016年,英德市农业部门指导其依托互联网科技建立了产品可变二维码管理体系,实现了“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过程溯源管理。2017年,联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共同完成了英德红茶英红九号多元化茶类的开发,研制出英德红茶英红九号绿茶饼、白茶饼、红茶饼、黄茶饼产品,并把该项技术推广至英德20多家企业进行投产,延伸了英德茶产业链,提升英德红茶产品竞争力。

■采写:新快报记者 方轶

■图片:新快报记者 王飞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