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据央视新闻8月5日报道,著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去世,享年98岁。
李政道教授长期从事物理学研究,在粒子物理理论、原子核理论和统计物理等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
1954年,李政道提出“李模型”,对探讨量子场论基本问题起到重要作用。
作为重要的划时代贡献,李政道发现了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和杨振宁教授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初,李政道在弱相互作用研究领域还做出了二分量中微子理论、弱相互作用的普适性、中间玻色子理论以及中性K介子衰变中的CP破坏等重要研究成果;在统计力学方面,和杨振宁、黄克孙合作对多体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20世纪70到80年代,李政道创立了非拓扑性孤子理论及强子模型,提出了量子场论中的“李模型”“KLN定理”以及“反常核态”概念等。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解答难题以获得智力上的乐趣,是他一生的爱好
爱丁顿的《膨胀的宇宙》让他着迷
1945年,李政道作为北京大学学生,入读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李政道在家排行老三,打小酷爱阅读,所读书目遍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领域,常常沉浸书香便不知书外所踪。家里人都唤他“三糊涂”,他也不以为意。看不懂的,向哥哥们请教;看明白的,向家人娓娓道来;看完家里的,就央求父母带他逛书店。
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等,都是李政道最喜爱的地方。爱丁顿的《膨胀的宇宙》,他爱不释手翻阅多次,里面讲述的星辰宇宙,都令他深深着迷。爱好驱使下的深度阅读,培养了李政道细密推敲、善于思考的习惯。正是这份勤学善思,成就了一段从书店小主顾到“联大”破格录取生的传奇。
在浙江大学,李政道师从“中国雷达之父”束星北和“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两位老师的教导点亮了他耕耘物理科学的心灯。
在西南联大,吴大猷向李政道提供了最优质的物理学教育平台。求知若渴的李政道则时常感到课内知识意犹未尽,常常在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后再主动向吴大猷讨教课外的知识。
史上第二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从李政道的求学和研究经历可以看出,李政道确实是世所罕见的物理学天才。通过解答难题以获得智力上的乐趣,也是李政道一生的爱好。据李政道中国事务的负责人王垂林介绍,李政道在退休之后,还经常重读自己年轻时代的论文以作消遣。后来他逐渐难以理解自己的旧作,便改为阅读大学物理教科书,并仍然以解答其中的习题为乐事。对于解决物理学难题如此痴迷,让人们难免要感叹这样的天才头脑确实与众不同。李政道的大儿子李中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李政道告诉他,自己一生中从未做过有情节的梦,只会在梦境中看到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
赴美留学之后,李政道在芝加哥大学师从物理学大师恩利克·费米。李政道和导师费米一样,都习惯自学,不喜欢接受别人的成果,而是用自己的方法从零开始,构建起整个知识体系。李政道在31岁的年纪便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也成为史上第二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回国授课,每天凌晨3点就起来备课
李政道始终心系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自1972年起,多次回国讲学、建言献策,改革开放以后更是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科学教育事业进步。
1972年,李政道回到了已经阔别26年的祖国。此时他已经是世界一流的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参观了一些科研院所之后,一种担忧涌上他的心头。当时国内的科研水平和运行状况都让他极为忧虑。
他决定亲自回国授课。1979年5月到7月,连续七周,北京友谊宾馆的科学会堂挤满了关心物理学前沿进展的人们。从院士、研究员、高校教师到研究生,他们都是来听物理学家李政道讲课的。李政道为这场讲座费尽心思。他要讲的是两门课——“粒子物理和场论”和“统计力学”。为了让国内科研人员尽可能快地走到国际前沿,他将原来应该用一到两年讲授的课程内容集中在两个月内讲完。许多前沿研究中的术语没有对应的中文,李政道每天绞尽脑汁翻译,还是不得不保留一些英语术语。既要讲得快,又要讲得充分,还要讲得明白,李政道为此每天凌晨3点就起来备课。
1979年至1989年,李政道发起并参与组织实施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选拔推荐915人赴美深造,造就了一批领军学者和社会栋梁,创设了我国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范式。1985年,倡导建立博士后制度和成立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持续打造我国科技创新生力军数十万人。1998年,发起设立秦惠䇹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择优培育我国基础科学后备军数千人。
(文图综合整理自央视新闻、北京大学公众号、三联生活周刊、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