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身险定价机制迎改革 料窗口期“炒停售”难以为继(1)
日期:[2024-08-12]  版次:[A14]   版名:[财眼周刊]   字体:【
■廖木兴/制图

预定利率再度调降、鼓励开发长期分红险

“告别‘3.0%’,‘决战’在8月。”一位保险代理人在社交平台说。距离上一次预定利率调整仅一年出头,8月2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下发《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分批调降预定利率50bp,并首提建立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强调稳步调整产品结构。《通知》打了一套“组合拳 ”,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业内人士称,保险产品定价利率将同步市场化,产品换挡将是常态,且调整期缩短。有险企分批停售产品,业内再掀停售营销浪潮。

■新快报记者 林广豪

分批调整

预定利率降低50bp 落地时间晚于预期

“8月31日将和‘3.0%时代’告别。”“分红险、万能险也要‘降息’”。近日,社交平台上关于保险预定利率即将调降的消息轰轰烈烈,多位保险代理人宣称,将有多款产品迎来停售,建议消费者在产品在售的最后期限“上车”。

《通知》明确,自今年9月1日起,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下调50bp);自今年10月1日起,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0%(下调50bp),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为1.5%(下调50bp)。相关利率超过上述上限的产品停止销售。

简单来说,预定利率就是保险机构能够提供给客户回报的理论最高值,也称定价利率。以储蓄险为例,预定利率下调将导致保险利益下降或领取金额减少。万能险的最低保证利率则是结算利率的保底水平。

“今年以来,预定利率要调降的消息在业内盛传,原本以为普通人身险产品的调整要在8月初落地。”保险经纪人关兵正(化名)说。

申万宏源证券分析师表示,此前预计预定利率/最低保证利率上限调整幅度为传统险和分红险分别降低50bp,万能险降低25bp,实际降幅略超预期。

据了解,《通知》下发以来,已有泰康人寿、长城人寿、百年人寿等公司下发产品停售通知。关兵正告诉新快报记者,终身寿险、重疾险多数在8月底停售,分红险大部分销售至9月底,与《通知》规定的期限契合。此外,还有公司依据渠道制定不同的销售节奏。

以泰康人寿为例,新快报记者根据官网信息统计发现,该公司8月6日和9日共发布8则产品停售公告,涉及53款产品。其中,终身寿险、年金险等30款产品自今年8月31日起停售,分红险、万能险等15款产品自今年9月30日起停售,另有8款普通型保险8月12日和22日起陆续停售。截至8月9日,该公司在售产品共193款。以此计算,其近期计划停售的产品占比约27.5%。

连续“降息”

寿险公司负债成本回落 利差损隐患难有效缓释

在业内人士看来,保险产品的下架、停售已是“家常便饭”,预定利率调整也并不陌生。低利率环境下,此次《通知》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为防控利差损,去年监管部门对险企进行窗口指导,要求在2023年7月31日24时前停售预定利率大于3%的保险产品,以及预定利率超过2.5%的分红险和最低保证利率超过2%的万能险。

此后,风险防控持续。据有关报道,今年监管部门向险企发出风险提示,要求调低分红险收益率和万能险结算利率。

监管部门的“吹风”和市场利率下行给予了更为明确的信号。今年6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云泽在公开演讲中提及,进一步健全保险产品定价机制,指导保险机构调整产品结构,有效防范利差损风险。自7月下旬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双降后,国有行、股份行纷纷降低存款利率,定存利率进入“1时代”。

人身险预定利率调降并不鲜见,近十年的调整较此前更为频繁。1997年、1999年两次下调预定利率,此后维持为2.5%。2013年,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松绑”至3.5%,部分年金险评估利率放宽至4.025%。随后,万能险、分红险的评估利率/预定利率陆续调高上限。2019年,部分年金险评估利率回归3.5%。

最近一次预定利率调整的确降低了行业的负债成本。中邮证券8月7日发布的研报指出,2019年以来寿险公司负债成本整体较为刚性,2019年-2022年基本维持在3.0%-3.5%左右的区间窄幅震荡,2023年受预定利率下调影响,负债成本自2022年的3.2%回落0.5个百分点至2.7%。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党委委员、副会长贺竹君撰文分析保险行业的显性特征和隐形风险,前者表现为增收未增利,即寿险业整体盈利能力出现阶段性下降。而从当期收益率看,保险业2023年投资收益率2.3%,“双低于”历史平均收益率5%、10年期国债收益率;寿险业综合投资收益率3.4%,略低于平均负债成本率。

贺竹君指出,保险产品结构间接影响负债刚性特征。近年来热卖的储蓄型产品为非可调利率(近几年,监管引导降至3%以下),投保人往往抱有“保本刚兑”预期,叠加经济转型发展、长期低利率趋势背景,较高收益产品规模越大,满期给付压力越大,难以灵活对冲市场利率下行风险;行业产品结构决定利差损隐患较难有效缓释。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人身险公司年化财务投资收益率为2.83%,同比下降0.44个百分点。

产品走向

预定利率下降叠加“报行合一”

市场认为保险性价比将降低

预定利率的调整势不可挡,接棒的新产品将有何变化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据介绍,预定利率降低后,保险的性价比随之降低,例如储蓄险的领取总金额减少;保障型产品同等保额前提下,保费变高等。

据东吴非银团队测算,以30岁男性为例,保额为1000元,缴费期限为10年,前五年的费用支出率为50%、30%、20%、5%、5%,传统险预定利率从3.0%下降至2.5%,年金险、终身寿险、定期寿险、两全险和健康险对应毛保费涨幅分别为18.7%、20.2%、3.5%、7.5%和17.1%。短期险和保障功能更强的长期险产品对于利率敏感度相对不高。相同预定利率降幅下,分红险的毛保费敏感度更大。

以近年营销火热的储蓄险——增额终身寿险为例,新快报记者选择某家险企预定利率3.0%、2.75%、2.5%的三款产品进行测算。假设40岁的李先生为自己投保,保障终身,交费5年,年交保费10万元。对比第20个保单年度末李先生退保能取回的现金价值,预定利率3.0%、2.75%、2.5%的三款产品分别为78.17万元、73.09万元、65.93万元。到了中后期,保单持有越久,现金价值的差距逐步拉大。

有保险经纪公司测算,只考虑预定利率下调的影响,重疾险接下来的涨幅在10%-40%,由于儿童的保障期更长,影响更大。以为0岁男宝投保为例,50万元保额,保障终身,30年交费,预定利率2.5%的产品每年需交2510元,上涨27.6%。

然而,影响保险产品的不只预定利率。《通知》明确深化“报行合一”,加强产品在不同渠道的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在业内看来,这是为个险渠道推行“报行合一”作准备。

据了解,针对保险公司费用管理普遍较为粗放等问题,2023年下半年银保渠道率先执行“报行合一”。监管部门有关负责人日前披露,全行业相关渠道平均佣金水平较之前降低30%。

北美准精算师Alex表示,假如普通型人身险产品在产品切换时,同时被严格要求执行“报行合一”,那么在确保基本法利益不变的基础上,由于没有了保险公司的“贴费”,保险产品的收益还会进一步降低。

保险产品设计如何平衡股东、渠道、客户的利益是险企需要面对的问题。有保险代理人表示,“报行合一”落地后,公司的“平衡术”更受考验。若单纯降低客户利益,产品竞争力会下降。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