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同建一座陈氏宗祠 传承诗文记忆和乡愁
日期:[2024-08-19]  版次:[A07]   版名:[城事]   字体:【
■端午节期间,乡亲们在祠堂吃龙船饭。

■陈边村的乡贤在讨论祠堂文化的传承、推广问题。

■陈边村位于城市化程度很高的番禺区南村镇,文风兴盛。

■回村的村民在交流。

一条村的前世今生,常常定格在一座祠堂的文化记忆中。”岭南文化专家梁凤莲认为,祠堂是乡村之魂,是文化摇篮,是乡村社交的平台。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陈边村的陈氏祠堂就是这样一座祠堂。村民在这里摆宴席,乡贤在这里议事,村民的乡愁、诗文、民间故事等等,在这里传承。

陈氏祠堂是村域公共服务中心

陈边村在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北部,距广州市中心10公里,迎宾路至南大公路线经村口而过,交通比较方便。该村由郭氏建于五代时期,陈姓村民于宋末迁来,改村名为“陈边”,后建陈氏祠堂。村中还有黄、高等多姓村民,村民们和谐共处。

今年端午节的龙舟会亲日,陈氏祠堂非常热闹。当天两顿龙舟饭都在祠堂开席,筵席达60多围,外聘了流动餐饮团队负责做龙船饭。30多岁的村干部陈俭洪忙里忙外。

陈氏祠堂分二进,显得大气、庄严。大堂比一般祠堂要宽敞、高大,宽12米,长70多米,因为它把东西两厢打通了,所以摆起宴席来显得格外阔气。

“结婚宴、满月酒、寿星宴,不少村民都会在这里筵开几十席。”陈氏祠堂管委会副会长陈沛佳介绍,村民摆宴席时,场地是免费的,只需要每席5元的水电费。

在寸土寸金的番禺城中村,祠堂的公共服务功能彰显,不可或缺。陈边村的陈氏祠堂更是村域公共服务中心。

“祠堂+乡贤”模式助力乡村治理

84岁的村中长老陈戈伦被大家称作“财神爷”,当年修建陈氏大祠堂时,他是村会计。

“为了做好祠堂重建工作,我们依托老祠堂保存的族谱、楹联、碑刻、牌匾、文献资料,反复到广州陈家祠考察,请教专家,制定了功能好、精美、大气的建祠方案,还收集了大量的老砖瓦,使祠堂风貌更原汁原味,又保证质量。”陈戈伦介绍,陈氏祠堂于2014年开工,用了近两年时间,花费了300多万元才建成,其中政府部门出资110万元,剩余部分则是村民们一分钱一分钱地筹来。好在广东陈氏人口众多,众人拾柴火焰高,才把资金筹够了。

有了钱,还得有建设祠堂的人。

40岁出头的陈瑞坚是陈边村土生土长的企业家,人称“坚少”,坚少经商致富,在村里办起了产业园。他致富后不忘回报乡梓,参与乡村建设。他出钱、出力、出席,与村干部、长老们,一起把祠堂建起来。

除了建祠堂,陈戈伦、陈瑞坚等村民还在祠堂的开发、利用和活化上下功夫,推出了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的文明实践项目活动,比如赞助篮球赛、龙舟、敬老等活动。村民对祠堂都怀有敬畏之心,村里推行“祠堂+乡贤”模式,引导更多乡贤投身于乡村治理工作,让祠堂在村务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乡土文化代代传承离不开祠堂

陈边村在历史上最著名的是海云寺所在地。海云寺原位于陈边村的雷锋山上,在南汉期间建成,原为海商捐建的佛教道场,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海云寺又名金瓯寺,时至今日,陈边村仍然保留“金瓯古道”雅名。明清至民国,这里香火鼎盛,是广东四大名寺之一。不过,抗战爆发后,番禺沦陷,寺院被毁。

沿着大街走入村中心,沿着小河向前走,两岸是参天大树,路过一小桥,桥两边是古色古香、雕刻唯美颇有味道的栏杆,细看取名“金瓯桥”。

“我们有责任将它发扬光大。”南村镇文化中心一位负责人介绍,海云寺一带是文人骚客汇聚之所,形成岭南文化中的“海云诗派”“海云书派”。明、清、民国时期的著名文人屈大均、苏曼殊,还有南村的牡丹状元黎遂球都曾经在海云寺写诗作文,这里文风大盛,对后代影响很大。

陈边村出嫁女黄玉馨年近60岁,年轻时嫁到广州市中心,她经常回乡下陈边村。她告诉新快报记者,她的太爷爷世代务农,勤于耕种,从几分薄田起步,渐渐积累了十多亩地。因为与外面交往多了,他认识了一些来海云寺云游的僧人和参禅的文人,闲时把他们请回家中相聚,相谈甚欢。

黄玉馨的爷爷年轻时在马来西亚的一家餐厅工作,从伙计做起,后来开了一家名叫“馨馨”的广式云吞店,一家人起早摸黑工作,生意兴隆,后来开了十多家连锁店。后来,黄爷爷因故变卖了在马来西亚的家产,带着几个孩子回到家乡。因为纪念当初在马来西亚所开的“馨馨云吞店”,他给孙女取名“玉馨”。黄爷爷也是一位乡村诗人,常给玉馨吟诵唐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然后自言自语:还是故乡好啊!此情此景,给小玉馨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新快报记者在这里还认识了81岁的乡贤陈锦荣,人称“荣哥”。荣哥在村里教书多年,直到50岁出头赴美,工作至65岁退休,近些年叶落归根,回村安享晚年。

荣哥是乡村的“文胆”,村中祠堂等名胜的对联都是由他撰写的。比如,“莫忘先祖德泽 延绵千秋盛世,京笃后人贤川流不息万代繁荣”(陈氏祠堂对联)、“陈依青山道路贯通村兴地旺群乐业,边傍绿水江河流畅物阜民丰众安居”(陈边村大牌坊对联)、“金瓯圣地脉重建海云寺佛光常普照,古道雷峰山复兴名刹禅陀气永呈祥”(金瓯古道对联)。村民对他都很尊重,因为不少村民是他的学生。

这天,陈瑞坚又和陈戈伦、黄玉馨等乡亲,商量村中在中秋节举办出嫁女回娘家等活动。“我们计划在祠堂晚餐后,到村中的园林花园唱K、赏花、写对联、猜灯谜……”陈瑞坚已经约好陈锦荣等乡村文胆,创作多些陈边村文化的诗句、对联和书法,集结成册,给村里的年轻人和学生好好读读,也放在祠堂里,让来访的人多了解陈边村。

[记者手记]

乡村建设得如何? 村民才是“阅卷人”

番禺区有5个镇、11个街道、275个村(社区),陈边村是其中一条村。有关机构曾梳理番禺区第七次人口普查相关数据,陈边村所在的南村镇城镇化率是89.02%,城中村的蝶变已让村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23年以来,番禺区全力推进13个城中村改造项目、13个村镇工业集聚区及旧厂改造项目、5个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以高水平的城市更新推动番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生于斯,长于斯,村民不仅是对乡村最为熟悉的人,也是乡村振兴的“阅卷人”,记住乡愁,令乡村向上生长,文化向下扎根。而祠堂代表着宗族归属,发挥着维系家族情感的纽带作用,是增强家族凝聚力的载体,同时也为后代了解宗祠文化提供场所和途径。对此,岭南文化学者、作家梁凤莲认为,祠堂是乡村之魂,祠堂是文化摇篮,祠堂是乡村社交的平台。乡村的故事从这里开始,终点也在这里。“我们在活化祠堂的问题上往往缺乏柔韧性,强调了刚性的活化功能,却忽略了对祠堂肌理的探索。这种肌理首先是去了解祠堂的主人,也就是村民,比如,他们是怎样讲述祠堂故事的我们要了解。”梁凤莲说。

■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 文/图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