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教育实干家卢晓中:以国家需求为航向 把研究做在祖国大地上
日期:[2024-10-15]  版次:[A09]   版名:[奋斗出新彩]   字体:【
●卢晓中简介:卢晓中,江西人,中共党员, 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科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入选多项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他,深耕教育四十年,以教育为笔,以研究为墨,书写着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他,始终扎根岭南教育,以国家需求为航向,以人民需求为动力,把研究实实在在做在祖国大地上。

他,是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二级教授、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教授。今年5月,在广东省五一劳动奖表彰大会上,他荣获2024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回望他四十年的教研生涯,他潜心育人,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莘莘学子的求学、育人之路;他敢为人先,立足本土创造性提出很多新思想、新观点,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教育发展破难题、开新局、谋新篇,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卢晓中简介:卢晓中,江西人,中共党员, 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科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入选多项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爱岗敬业40年 分秒必争的“多边形战士”

去北京开会,去阳江市阳东区调研,为湾区教育建言献策,为媒体撰写政策解读稿件,为重大科研课题把脉,与年轻学者交流,笔耕不倦撰写理论文章……

今年,卢晓中教授又度过了一个忙碌的暑假。

8月的尾声,广州酷热难耐。记者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见到卢教授时,刚刚从菜鸟驿站步行回来的他,手中拿着一本崭新的《高等教育概论》,衣衫已被汗水浸透。“这是第三版,大概60万字,两三年前就已交稿审核,但由于教育类的教材出版时间都很长,直到现在才正式出版,我听说到了,就赶紧取回来看看。”他一边忙着擦拭头上不断渗出的汗珠,一边和记者们说道。

忙碌,是卢晓中的常态。兴趣,是持之以恒的动力。“理论+实践”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的行动指南。良好的时间管理,是行之有效的有力保障。

对于获得“实干家”这个称谓,卢晓中教授并不十分关注。相比之下,如何做一个使研究真正脱离“象牙塔”,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去的“实干家”,才是他一直探索的问题。但要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共进,必定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卢晓中教授时常说:“教育学科要‘顶天立地’,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他认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是相得益彰的。在他的心中,在教学育人和专业学术领域做理论深耕的同时,也必须注重社会实践。为此,他训练了强大的时间管理能力,“像这次暑假去北京出差的路上,就抓紧时间完成了4000多字的理论文章。”只有这样合理分配,分秒必争,才能在教学、科研和实践等多方面实干出真成果。

作为一个学者,卢晓中始终保持对理论研究的兴趣;因为知道教育学科的强实践性,卢晓中坚持带领团队深入基层,将教育理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教育发展策略。这些策略如同种子,在区域的每一寸土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出绚烂的教育之花。

40年来,他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至今还带着本科生的课程。坚持“认认真真上好每一堂课、兢兢业业教好每一位学生”是他从教40年来不变的初心。他带领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科进入全国前5%学科、A类学科,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主编教材入选“全国高等学校重点规划系列教材”,被授予“南粤优秀教师”称号和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敢为人先开新篇 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筑梦师

在粤港澳大湾区,卢晓中教授的名字总是与区域教育发展的蓝图紧密相连。

深耕理论多年,卢晓中教授敏锐地察觉到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教育在该区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因此,他积极推动并参与了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简称“高研院”)的创立。在他的努力下,广东省第一个有关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的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于2019年正式挂牌。

高研院自成立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20年12月,高研院首次申报即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并在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入选中国教育智库榜单。这些成就不仅体现了高研院在学术界的地位,更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招标课题的领航者,他在2020年主持“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问题与制度创新研究”,带领课题组成员深入开展理论分析、区域比较、技术驱动、实践转换与制度体系构建等方面的研究。他们通过调研、座谈、专家咨询等多种方式,广泛收集资料,深入分析问题,在理论上,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并提出了制度创新的方向和路径。课题组提出的政策建议和实践方案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实际操作提供了指导。最终,该课题克服疫情带来的重重阻挠,结题鉴定为“优秀”。

聚焦国家和人民需求 做“顶天立地”研究的践行者

进入21世纪后,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从普及到基本均衡,转向了更加注重质量和内涵的优质均衡发展阶段。

“教育研究要回应国家和区域的重大需求,这既是我们的情怀,也是我们的使命。”在区域教育发展方面,卢晓中教授深知教育公平的重要性,他坚信每个孩子都值得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因此,他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教育资源匮乏的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他带领团队深入贵州台江,广东汕尾、阳江等地,开展教育帮扶和扶贫工作,推动“百千万工程”的实施,帮助当地教师提升教研能力,助力乡村振兴。

团队将在3年时间里,通过“小课题制”计划提升当地教师校本教研能力;打造“升学直通车”项目,推动台江中职学校与广东高水平高职院校建立大规模的联合培养机制,为台江县中职毕业生开辟高等教育升学的新路径,为当地教育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通过推动建立校本教研机制和推动联合培养项目,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开辟了通往更高教育的大门。谋划台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蓝图,从台江的实践经验中提炼“台江教育发展模式”。

他主持承担国家重大重点课题和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20多项,科研成果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14项,荣获“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称号。他深入教育一线开展扎实调研,主持撰写的调研咨询报告先后三届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卢老师的研究上接政策下接地气,用实地调研的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团队成员、华师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余晖表示,这几年他跟随卢晓中调研走遍南粤大地,目前正在贵州台江县开展教育帮扶项目。卢老师的工作风格是脚踏实地,对于当地中小学幼儿园的发展状况总是要去现场走走看看,哪怕是偏远山村也不例外,他说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出科学的政策方案,才对得起当地师生的信任。

在余晖看来,卢晓中的实干精神蕴含着三种宝贵品质: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将研究成果书写在祖国大地上,实实在在为区域教育发展作出贡献;水滴石穿的坚韧,积跬步以至千里,以星星之火点亮教育之源;善于谋篇布局的视野,始终保有规划意识,谋定而后动,在科学研判的基础上放手去做,终成累累硕果。

传道授业解惑 青年教育人才成长的领路人

作为团队领航人,教育学科资深教师,为给祖国教育事业培养新一代的中坚力量,卢晓中淡泊名利、甘当绿叶,倾力指导和扶持年轻教师成长。

卢晓中认为,师生之间是相互探讨、共同进步的共同体。在与学生的日常相处中,卢晓中以研促学,助力其成长成才。无论是炎热的暑假,还是凛冽的寒冬,年复一年,他坚守在书桌前,不仅自己笔耕不辍,还对学生的论文进行认真的修改和指导。这背后怀揣的不仅是对教育的热忱和责任,更是对国家、民族未来的关切。

在日常生活中,卢晓中会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为他们提供自由成长的空间。指导学生参加比赛时,卢晓中并不急于为学生确定选题,而是耐心询问学生感兴趣的方向,再根据学生的想法给予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项目推进阶段,他会及时提供反馈意见,让学生能够适时调整,明确完善方向。

卢晓中对自身与学生皆秉持高标准,力求做到最好。他以身作则、科学严谨的态度激励着学生在学术和生活中不断追求卓越。在他的指导下,一批批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成为了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者风范,为教育事业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教育家精神和教育人的责任与担当。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娟

实习生 龚芬芬 蔡嘉嘉

■摄影:新快报记者 观显锋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