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粤黔协作惠水小组:“输血”+“造血” “村银企社”模式茁壮成长
日期:[2024-10-27]  版次:[A04]   版名:[乡村振兴]   字体:【
■惠水县委常委、副县长,粤黔协作惠水小组组长李凌波(中)到长征村调研援建冷库运营情况。

■从长征村开始的“村银企社”集成服务馆模式运作成熟,被逐步推广到惠水其他乡村。

■村民有存款,村集体有收益;村民贷款实行最低利率,服务馆收益红利还能惠及更多村民。

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建设的冷库供不应求,一年帮村集体增收十几万元;今年1月至10月,“村银企社”服务馆助村集体经济增收68万元;小黄姜、石材加工产业红火,村民很少外流……通过东西部协作和自身努力,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涟江街道长征村爆发出村强民富的强大发展动力,成为远近闻名的示范村。新快报记者了解到,“村银企社”服务馆正被推广至惠水的乡村,带动更多村集体走上了村强民富的康庄大道。

■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通讯员 李凌波

聚焦产业发展 助村集体提升“造血”功能

新快报记者从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黔南工作组惠水小组(以下简称“粤黔协作惠水小组”)了解到,2022年以来,惠水县全面助力涟江街道长征村集体发展壮大,先后投资491万元,建成生姜冷库1座、生姜烘干线2条。2024年9月,又支持该村增拨东西部协作资金50万元,用于完善生姜交易市场。同时,帮助该村建成乡村振兴“村银企社”集成服务馆1座。服务馆采取“村级主导、银行下沉、企业参与、供销组织”的方式,实现村级、银行、企业、供销社联合抱团发展。该馆具备推广新品种、宣传新技术、提供农技服务功能,是贵州省科技特派团农业科技小院、黔南州农科院、惠水县农业农村局农业专家试验站,省、州、县不定期选派专家到服务馆坐班指导,重点围绕蜂糖李、金钱橘、小黄姜、花椒、蔬菜等产业开展科技赋能服务。

“这些项目运作良好,今年以来已助力村集体增收超140万元。”长征村党总支书记何成坤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投入18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建设的冷库为例,因为惠水县小黄姜产业的发展,冷库今年以来都是满负荷运转,产品供不应求,不但帮助大量农户储存生姜等农产品,延长产业链,而且每年为村集体带来十几万元收入。今年1月至10月,长征村的“村银企社”服务馆营业额已达到880万元左右,帮助村集体经济增收68万元。

何成坤介绍,“村银企社”模式是一个多赢的模式。如在农资采购方面,该服务馆联动县供销社提供质量可靠、渠道规范、价格合理的农资采购渠道,村民在服务馆购买农资既有优惠,又能节约往返路费及时间,同时村集体还能获得相应的提成。

该服务馆加强与贵州银行深度合作,推出“存信贷”金融服务、养老保险代缴服务。一方面,村民在服务馆存款,村集体可按存款额度的0.45%获得分红;另一方面,村民可通过服务馆以全县最低的利息获得贷款。目前,服务馆为长征村110户小黄姜种植户和石材加工户提供融资贷款2200万元,带动了更多人创业增收。另外,村民在服务馆缴纳养老保险,可获得5元至30元不等的金额减免。今年长征村还利用服务馆产生的收益补助群众,60岁以上的村民缴纳医保、50岁至59岁的人群缴纳养老保险各补助100元,共惠及群众1122人。何成坤说,服务馆的模式越来越受到村民们欢迎。

而因为石材加工、小黄姜等产业发达,长征村处处充满“谋生”机会。据村委会统计,3460名户籍人口中只有151人外出务工,真正走上了村强民富的道路。

推广“村银企社”模式 带动更多村集体增收

长征村的成功发展模式受到了广泛关注。惠水县委、县政府、粤黔协作惠水小组以此为蓝本,积极探索“抓支柱产业、扶集体经济、汇县域资源、建集成场馆”的模式,持续批量打造集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供销合作社、积分超市、农事服务中心于一体的乡村振兴“村银企社”集成服务馆,构建县、镇、村三级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经营服务体系,打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为乡村振兴提级赋能。目前已带动全县发展村集体经济100万元以上村3个、50万元至100万元村10个,20万元至50万元村61个,10万元至20万元村87个,5万元至10万元村38个。

惠水县委常委、副县长、粤黔协作惠水小组组长李凌波表示,粤黔协作惠水小组将紧盯乡村振兴“四项行动”目标任务,积极推动村集体发展壮大,通过帮扶村支柱产业,汇聚优势资源,创建更多类似“村银企社”综合服务馆。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