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聚焦文旅融合发展 打造特色文化名片
日期:[2025-01-13]  版次:[A03]   版名:[2025广东两会]   字体:【
■巡游中的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后望村英歌队。 (资料图)新华社发

首届琶洲音乐节现场。(资料图) 新快报记者 郭思杰/摄

深圳坪山区长守村是一座约有300年历史的客家古村。新华社发

众多非遗项目亮相花市。(资料图) 新快报记者 郭思杰/摄

广东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明日开幕,各民主党派省委会提交229件集体提案

广东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将于1月14日上午开幕。各民主党派省委会梳理凝练过去一年的调研成果,形成并提交了229件集体提案。新快报记者关注到,各民主党派集体提案共同聚焦文化产业。有提案建议广东以岭南文化为核心,推进粤剧、潮剧、广东汉剧、客家山歌为主题的特色演出剧目开发和旅游演艺产品建设,打造“一城一戏”“一地一品”特色文化名片。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

民盟广东省委会

建议抢占“小城旅游”新赛道

今年民盟广东省委会提交了15篇大会发言、32件提案。其中一篇集体提案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促进文旅消费持续扩大》。

“广东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是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文化聚集地,在全国出入境和国内旅游市场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文旅消费规模与旅游市场的地位并不匹配。”提案执笔人、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左冰分享了一组数据:2023年全省接待游客人均消费1223元,排在全国第8位,消费比重低于市场规模比重5个百分点,消费水平有待提高。

她说,面对消费领域多方面的深刻变革,广东推动文旅消费稳定增长面临着文旅供给体系不适应消费需求、文旅产品服务竞争力不强、文旅+多产业协同融合不足等挑战。“广东缺乏深度文化体验产品,汕尾麒麟舞、普宁英歌舞、佛山武术等独特文体资源未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

对此,这份集体提案建议梯次布局文旅融合“新供给”体系,提振文旅消费新活力。围绕“文旅+科技+时尚+商贸”主题,以广州塔、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重要地标为依托,打造“广深+周边”数字文旅消费示范区,形成消费外溢效应。其次,要推进城乡梯次发展,建设现代化的乡村文旅消费新空间,抢占“小城旅游”新赛道。建议打造丹霞山、罗浮山、鼎湖山等现代山地旅游度假地。深度开发粤剧、醒狮、龙舟、英歌、武术、茶文化等独具岭南特色的文化资源,推动文旅消费下沉。

提案指出,要打造广东特色文化名片。以岭南文化为核心,推进粤剧、潮剧、广东汉剧、客家山歌为主题的特色演出剧目开发和旅游演艺产品建设,打造“一城一戏”“一地一品”特色文化名片。

民进广东省委会

建议推动高层次活化利用客家围楼

广东客家围楼主要分布在深圳、惠州、河源、梅州、韶关等地,据统计,深圳地区现存168座客家围楼,韶关市现有围楼近500座,其中以韶关市始兴县最多,共249座,被称为“中国围楼文化之乡”。

民进广东省委会关注到这份宝藏,准备了《关于推动广东客家围楼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提案》。提案指出,做好客家围楼的活化利用,不仅能传承和展现客家文化,丰厚城市内涵,还能推动广东文旅融合发展。

提案指出围楼活化利用面临的问题。首先,社会各界对围楼的重要性、宝贵性、特色性认识比较模糊,对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认知不足。再者,由于年数久远,加之内部砖木结构,多数围楼出现不同程度墙体开裂、横梁腐蚀、楼顶渗漏、楼板崩塌等问题,维修成本高。

提案还指出开发力度有待加大。提案建议谋划长远,循序渐进推动客家围楼申遗。建议文旅部门结合各地发展文化旅游以及开平碉楼、丹霞山的实例,对客家围楼申遗进行可行性研究,将粤北、梅州等地甚至周边省市围楼整体打包,作为中国方围建筑的典型文化区域,确定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力争通过高起点、影响大、全面性、专业化的申遗工作,让客家围楼实现更全面和高层次的活化利用效益。

提案建议探索建立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借鉴《梅州市客家围龙屋保护条例》《广东省开平碉楼保护管理规定》等成功案例,支持、推动制定《广东省围楼保护利用条例》,使围楼保护利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民革广东省委会

建议支持广州打造流行演艺集聚区

民革广东省委会带来《关于支持广州打造流行演艺集聚区,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其中提到,“演唱会、音乐节、时尚秀、电影节等演艺形式,从即时效应看能直接拉动住宿、餐饮、门票等消费大幅增长,长期来看有利于打通城市文旅营销渠道,塑造城市品牌,为城市发展带来长尾效应。”

提案指出,近几年,广州旅游热潮证明其商业、美食、文化遗产、娱乐设施的吸引力,且广州区域交通便利,城市公共服务完善,具备打造流行演艺集聚区、大力发展“流行演艺+文旅”体验经济的基础。

提案指出广州打造流行演艺集聚区面临的挑战——市场竞争力相对不足、演艺场地资源未充分开发利用。首先,一线城市群众对娱乐消费的需求更加旺盛,消费能力也较强。但相较北京、上海,广州并不是头部演艺经纪公司的首选城市。再者,广州的演出场地数量虽多,但演出场所主要分布于传统剧团剧场,在户外空间、旅游景区等新空间的分布比例较低。

对此,提案建议出台产业规划与指导意见。结合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整体布局,制定支持广州打造流行演艺集聚区的专项规划,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引导广州在演艺业态创新、产业融合发展、区域协同合作等方面进行科学布局和合理规划。

同时,推动区域协同合作。提案建议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在流行演艺领域的深度合作,举办跨城演唱会、音乐节和电影节、时尚秀场。加强与周边省份在演艺产业方面的交流与协作,拓展市场空间,实现资源互补和协同发展。

致公党广东省委会

建议培育“大湾区文旅”联合品牌

“近年来,全国各地文旅产业快速崛起,推进大湾区文商旅融合发展,提升文旅产品质量,丰富文旅消费场景,赋能城市消费升级已迫在眉睫。”《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商旅融合发展,赋能城市消费升级的建议》是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带来的一份集体提案。

广东曾多年蝉联全国旅游收入榜首位置。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广东省共接待游客7.77亿人次,旅游收入9525.6亿元,旅游总收入仅排全国第八。

提案指出大湾区文商旅融合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融合发展政策力度和配套方案不足,协调联动不充分,区域旅游品牌效应弱;旅游业态不够丰富,宣发强度不足,对年轻群体吸引力较弱;大湾区对独特的工业遗迹资源、岭南文化和非遗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等。

提案建议制定文商旅融合发展专项政策,培育“大湾区文旅”联合品牌。建议发展一系列以“美食+玩乐+N”主题为核心的文商旅融合产品(例如,江门主推“美食+玩乐+温泉”),发挥空港、高铁、城际轨道交通及高速路网优势,提升大湾区文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同时,建议将非遗元素、非遗相关活动与场景营造、业态创新联系起来,通过文化创意开发系列产品,设计“非遗游”线路,推动产业融合与产业链延伸,将非遗传承活化融入公共文化和旅游景区景点之中。

提案还建议打造工业遗产旅游示范区。盘活老厂房、老仓库、老大楼,实现工业遗址“可进入、可参与、可感知、可阅读、可欣赏、可消费”的旅游化转化。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