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题公园品牌形成亚太“新势力”,2027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00亿元
“快乐经济”正成消费新动力。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提出,情绪释放已成为影响年轻一代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有望打造今后一个时期新的消费热点。
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消费者娱乐需求的日益增长,在“快乐经济”中担当重要一环的中国主题乐园市场亦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主题公园总接待游客近2.3亿人次,实现累计营业收入303.89亿元。有预测表示,2027年中国主题公园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00亿元。
■策划:新快报记者 罗韵 ■采写:新快报记者 罗韵 ■制图:廖木兴
1
本土文化为行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近日,“哈利·波特制片厂之旅”官宣将落户上海锦江乐园,由锦江国际集团与华纳兄弟共同开发;热心网友将自己制作的电影《哪吒2》主题公园设计图在网络发布,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去年华强方特推出全新乐园品牌“熊出没乐园”并开出9个主题公园项目;广州清远长隆森林王国和由南湖游乐园升级改造的星纪世界·南湖乐园也在春节期间展开试运营。
近年来,在迪士尼、环球影城这样的国际巨头环绕之下,国内主题乐园品牌积极响应市场变化,以本土文化为立足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主题公园,通过创新游乐项目、提升服务质量、打造特色IP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哪吒、黑神话悟空、流浪地球等中国特色IP的火爆,为中国主题公园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根据美国Research and market预测,2027年中国主题公园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00亿元。目前共有9家中国主题公园进入亚太地区前20名。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主题公园市场。但是国内主题公园的空间分布并不均匀,东、中、西部呈现出明显的差异,35%位于华东地区,16%位于华南地区。
2
“旅游+地产”运营模式成为主流
目前,行业已经培育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强调主题旅游、休闲娱乐、文化会展、住宅、商业、酒店等诸多产业的良性互动。上游为旅游设备、IP供应方、地块提供方和第三方服务等,中游是主题公园,下游是销售渠道和各类消费群体。
从上游来看,游乐设施企业有金马游乐、乐动时代等。IP提供方有任天堂、乐高、变形金刚、漫威等著名IP;中游的主题乐园有环球影城、欢乐谷、海昌公园、融创乐园等;下游渠道有各方票务公司以及消费群体。
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娱乐需求的增加,旅游业态发展、动漫IP产业等的发展共同推动中国主题公园的扩张。主题公园具有较强的经济外部性与社会影响力。
目前国内品牌呈现华侨城、华强方特、长隆三足鼎立竞争态势,头部企业大部分选择“旅游+地产”搭配其他业务板块的发展模式,主要分布在一线、二线城市。运营商中大部分为地产商,运营模式以“旅游+地产”为主,同时也有华强方特这种“IP+综合性业务”的模式。
通过“旅游+地产”的开发模式,房企获取了大量低成本的土地资源,在周边开发住宅以弥补主题公园开发运营成本,典型代表是华侨城和万达。初期主打公园建设运营,企业能够以较低价格拿地。待主题公园具有一定人气时,推出住宅等高周转业态,回笼资金,以此补贴“重资产、缓回报”的文化旅游项目。主题公园这类旅游项目提升地产开发价值,地产开发又反哺旅游项目。
“IP+综合性业务”运营模式更加强调流量与变现能力两大要素。影视娱乐创造出IP形象,影视娱乐、网络媒体、互动交互等途径加强线上传播,增加IP关注度,丰富IP形象,而主题公园打造线下平台,获取线下流量。线上、线下环环相扣,助力IP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