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被称为“具身智能元年”,人形机器人乃至更广泛的具身智能系统开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智能水平。今年的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提出,要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领域下大决心、集中发力,构筑高技术、高成长、大体量的产业新支柱。2月18日召开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座谈会同样透露,广东将汇聚最优资源、集聚最大力量,加快打造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地。
广州市两会期间,新快报邀请代表委员围绕广州如何更好地在人形机器人领域集中发力,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进行探讨。有委员建议成立广州市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整合学术、研究及产业资源,推动形成自主、可控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同时,优化广州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生态,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助力广州市成为全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
现状:多地市出台政策抢占赛道
去年召开的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透露,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27.6亿元,到2029年达到750亿元,将占到世界总量的32.7%,位居世界第一,到2035年有望规模达到3000亿元。
人形机器人涉及人工智能、控制、机械、电子、材料等多个学科,技术难度大,门槛高。当前,长三角、珠三角城市以及北京等在人形机器人发展上各有特色。目前,机器人已被北上深三地列为重点发展项目。2023年11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注册,成为国内首家省级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2023年3月,上海市经信委等8部门印发文件,规划在上海打造10家行业一流的机器人头部品牌、100个标杆示范的机器人应用场景、1000亿元机器人关联产业规模。
广东多个地市也纷纷出台政策抢占机器人产业。例如,深圳市提出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5家以上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加快组建广东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佛山市机器人及相关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提出,到2025年,佛山机器人及相关产业营收从515亿元增长到1000亿元。《东莞市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力争到2025年,智能机器人核心产业营业收入突破80亿元,拉动相关产业营业收入突破800亿元。
布局:加强人形机器人技术攻关
广州关于人形机器人的布局如何?“广州市高度重视智能制造产业,积极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走在国内前列。”广州市政协委员、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总工程师万举勇说,在产业布局上,广州市存在优势。比如,制造业基础雄厚,产业链相对完善,市场应用场景广泛,发展氛围良好,技术研发能力强。
他表示,虽然广州市在机器人领域已形成较多的技术积累,但人形机器人部分核心技术存在短板,产业链协同整合度欠佳。相较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区,广州市高端品牌引领效应有待提升。
新快报记者从广州市科技局获悉,未来,广州将加强人形机器人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各类机器人相关创新平台建设,特别是利用好超级机器人研究院(黄埔)的高精尖研发设备、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广州)的检验检测设备,推动人形机器人的研制、小批量生产。同时,发挥好省机器人创新中心和省、市机器人行业协会等组织的作用,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实际应用,促进相关产业链的形成。
市科技局透露,广州将加强人形机器人技术攻关布局。鼓励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成创新联合体,对人形机器人本体设计、关键零部件、智能传感器、智能决策系统等方面开展研发。
广州鼓励相关企业参与国家重大专项任务,创建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综合运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等专项资金,提高对企业自主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奖励力度,引导企业参与人形机器人及其零部件、软件的研发投入,不断培育壮大广州人形机器人产业。
广州市政协委员万举勇:建议广州培育人形机器人高端领军品牌
“为推动广州市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广州市应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万举勇建议加强技术研发投入。政府和各相关企业均应进一步加强对核心技术的研发,构筑紧密的产业联盟共同体,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龙头企业攻克诸如复杂场景适配性、人机交互自然化等共性技术难题,定期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供需精准对接活动、前沿技术研讨会。
他还建议广州培育高端领军品牌。加大政策支持与产业基金扶持,精准筛选出一批技术基础扎实、创新潜力巨大的本土企业,从研发资金补助、税收减免优惠、国际市场拓展专项补贴、品牌宣传推广资源倾斜等多维度给予支持,助力企业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对标国际一流水准强化品牌建设,引领产业向高端价值链攀升。
“对广州来讲,在人形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上,主要面临的挑战之一是核心技术水平仍有待提高。”万举勇指出,相较于“肢体”制造,广州市在“大脑”“小脑”研发方面相较国内外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针对攻克诸如复杂场景适配性、人机交互自然化、高性能运动控制算法等共性技术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强。
为了提高人形机器人技术水平,他建议相关部门强化科研资金投入保障。可通过设置专项资金,聚焦关键技术攻关领域,采取竞争性分配与稳定支持相结合模式,精准资助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团队。发布税收优惠等政策,提高企业和科研机构研发积极性,降低研发成本。
广州市政协委员徐强:建议支持建设人形机器人重点实验室
去年,由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机器人协会会长徐强牵头,市政协委员卢森、颜盛繁、邓兆萍、王河、杨静山、李艳林和钟慧联名提出的《关于建立“广州市人形机器人研究中心”推动广州地区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提案》被评为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以来委员优秀提案。委员们在提案中指出,“要抢占机器人产业竞争制高点。”
抢占这一制高点需要克服一些挑战。徐强介绍说,比如,对照国内其他城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看,广州市还没有市一级的人形机器人的专门研究机构。
为了进一步抢占机器人产业竞争制高点、摘取皇冠上的这颗明珠,徐强建议设立市一级的人形机器人研究中心。中心将以人形机器人小批量生产和应用为目标,打造通用智能底层软件及接口、通用硬件开发配套设施等基础条件,集中突破人形机器人通用原型机和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关键技术。中心还能整合高校、企业相关资源,致力于人形机器人系统产品开发,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实际应用,促进相关产业链的形成。
徐强还建议完善创新载体和开源环境。支持建设人形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凝聚产学研各界优势力量,提升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能力。成立人形机器人百人会等行业组织,促进技术交流、供需对接、国际合作,深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
■策划:新快报记者 陈红艳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 ■摄影:新快报记者 毕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