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险企计划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即永续债)。为提高偿付能力,今年2月,已有4家险企共计发行237亿元永续债。分析指出,在保险公司债融资利率降低和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今年险企的发债需求仍将处于高位。
■新快报记者 林广豪
发行规模持续扩大
近日,新华保险通过相关议案,计划发行不超过100亿元的境内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无独有偶,招商信诺人寿日前获批发行不超过41亿元的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
据了解,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被称为永续债,是指保险公司发行的没有固定期限、含有减记或转股条款、在持续经营状态下和破产清算状态下均可以吸收损失、满足偿付能力监管要求的资本补充债券。
“偿二代二期”2022年施行后,人身险公司偿付能力有所承压。作为险企资本补充的新渠道,永续债近年迎来发行热。大公国际研报指出,截至2024年10月末,险企已成功发行11只永续债,共募集资金557.70亿元。
今年2月,交银人寿、泰康养老、泰康人寿、平安人寿先后发行永续债,规模分别为27亿元、20亿元、60亿元、130亿元,其中,泰康养老是行业首家发行永续债的养老保险公司。4家公司均表示,债券募集资金将用于补充发行人核心二级资本,提高发行人偿付能力。
发新赎旧或成趋势
永续债发行高峰的背后是票面利率降低。以泰康人寿为例,上述永续债票面利率为2.35%,该公司于2023年、2024年发行的永续债票面利率分别为3.70%、2.48%。国信证券分析师指出,保险公司债融资利率在2020年以后逐渐下降,近三年平均发行票面利率分别为4.52%、3.60%、2.44%。
业内分析认为,保险公司发行债券的票面利率持续走低,主要受公司自身的信用水平以及市场整体的利率水平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叠加债券利率跳升的机制,预计会有更多险企选择发新赎旧。
去年以来,关于险企偿付能力的监管细则有所调整,但未改整体趋严态势。金融监管总局明确,原定2024年底结束的“偿二代二期”过渡期延长至2025年底。另一方面,自2025年3月1日起施行的《保险公司监管评级办法》设置“一票否决”机制,若保险公司存在公司治理严重缺陷、偿付能力不足、流动性风险较大等问题,评级结果应为4级及以下,股东分红、增设分支机构等方面将受限制。
根据2024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华汇人寿、北大方正人寿、三峡人寿3家人身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达标。
大公国际研报表示,2024年以来,得益于资本市场回暖,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水平有所回升。随着过渡期的临近和业务拓展对资本消耗的加大,预计2025年保险公司的发债需求仍将处于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