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绘好协作“同心圆” 交出支教“好答卷”
日期:[2025-03-31]  版次:[T12]   版名:[乡村振兴]   字体:【
■昭平支教团队开展说课比赛等活动,促进交流,提升当地教师素养和能力。

■茂名电白支教金秀老师陆建霞动员爱人一起参加支教,培养了一批国画、书法好苗子。

■广西来宾市忻城县与粤桂协作支教老师一起庆祝2024年第40个教师节。

■茂名市茂南区支教老师刘慧关心关爱金秀留守儿童。

■支教老师胡海瑛(右三)在富川第二小学组织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图为开展《新课标》主题学习。

茂名市对广西来宾忻城、金秀,肇庆市对贺州富川、昭平“输血”“造血”并重开展“组团式”教育帮扶

“我们带着责任和情怀而来,既要当好帮扶者,更要成为两地交流的桥梁。”今年3月,在广西来宾市忻城县举行的粤桂协作帮扶干部人才交流座谈会上,一位教育帮扶人才的发言引发全场共鸣。

发挥专业优势补课程短板、毫不保留“传帮带”、用心用情关爱留守儿童……新快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在茂名市对广西来宾忻城、金秀,肇庆市对广西贺州富川、昭平开展“组团式”教育帮扶中,一批批优秀教师跨越山海,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为推动东西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乡村全面振兴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答卷”。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通讯员 孔庆宁 朱奇俊 陈名扬 李程远

●教学“输血” 为补齐教育短板提供“及时雨”

“我一直觉得音乐是很动人的,她就像一把钥匙,可以打开所有人的心灵。”来自茂名高州中学的支教教师吴文丽在来宾市忻城县实验中学支教期间,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她巧用乐器教学,在唱歌时加入壮族元素,并开拓一些课外的舞蹈、合唱等兴趣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音乐兴趣,不但学校的孩子们都能大胆自信地在台上表演,就连学校的领导、老师们也加入学习音乐舞蹈的队伍当中。

来宾、贺州等一些学校,尤其是乡村学校,仍然存在师资老龄化,音体美、英语、科学、心理教育等学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茂名、肇庆两地通过固定的老师支教和动态送教活动,为补齐教育短板提供了“及时雨”,惠及莘莘学子。

“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破坏物品”,去年6月20日,来自肇庆四会市城中街道中心小学的教师胡绮婷,应邀走进富川瑶族自治县第二小学,以“好好生气”为主题,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心理健康课,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管理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情绪,特别是生气、伤心等消极情绪,大大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去年4月18日,肇庆四会市第二幼儿园选派到贺州市富川县第三幼儿园的邓欣悦老师将该校优秀班本课程“看见儿童·遇见课程”“复制”到帮扶幼儿园。通过课程的实施,鼓励和支持幼儿去主动探究、体验感知、分享合作中亲身体验获得新经验,呈现班级幼儿的个体差异、幼儿的思维方式、师幼的活动动态、教师的反思及幼儿的提升过程。新颖的教学方式和班本课程为当地幼儿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

●结对“造血” 多措并举提升教师教研水平

不单是教学“输血”,一直以来,在各单位和粤桂协作各工作组的引导下,支教老师们把更多的先进教育理念、成功经验以及创新做法带到对口协作地区,积极做好“传帮带”,激发教师队伍“造血”,为提升各地综合素质和发展水平贡献了广东力量。

为了提升富川小学英语教学质量,今年3月14日,富川瑶族自治县在第二小学举办小学英语学业质量检测反馈会暨教学质量提升研讨会,来自肇庆四会市的胡海瑛副校长将英语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她提出的“课堂激励机制”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能力。

去年11月11日,贺州市昭平中学举行教育教学“青蓝工程”一帮一师徒结对子活动表彰仪式暨拜师仪式。在组团式帮扶团队的带领下,促成青蓝结对子工程47对。其中组团式帮扶教师团队9对,推动帮扶教师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助力当地年轻教师的成长。

通过“青蓝工程”培养体系,来宾市忻城县高级中学在2024年累计开展示范课48节、汇报课32节,师徒结对81对,培养市级以上优秀教师64人。同时创新建立“双师双城”教研模式,与广东3所名校开展联合教研21次,教师赴粤交流学习近百人次。

近年来,各支教团队积极开展结对子、课堂听课、示范课教学、教学研讨、教师技能竞赛等丰富的活动,为当地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有效推动了教研水平的提升。

如在“三阶五环”赛课活动、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教师说课比赛中,支教贺州昭平教师团队主动参与并展示了多样化的教学技巧。他们通过教学设计、现场互动及团队配合在比赛中表现优异,促进了当地教师的成长。

角色扮演、趣味游戏、头脑风暴、小组活动来宾金秀引进的友成基金会山桥计划项目,在该县开办以“阳光教师,幸福教育”为主题的培训,提升了当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发展水平,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暖心关爱 如父母般呵护留守儿童成长

“虽然我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社会上更多的热心人士,把爱心传递下去。”肇庆四会市东城街道荔枝湾小学罗小燕在富川立新小学支教期间,充分利用所长创作校歌《立新之歌》,培养孩子的音乐、舞蹈天赋,带着自己组建的舞蹈队勇敢地走出去表演。她自创的舞蹈《传承瑶韵 拥抱梦想》获得了贺州市第八届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她还自掏腰包为学校陆续捐赠100多套不同演出服装以及非洲鼓、芦笙等表演乐器、道具一批;自掏腰包为学校配置了10台办公电脑,个人累计捐款超10万元。支教期间,罗小燕被授予“优秀支教老师”“师德师风模范优秀教师”“粤桂帮扶协作最美教师”等荣誉称号。

像罗小燕这样的爱心支教老师还有不少。他们不但倾情帮扶,对当地留守儿童也倾注了如父母般的温暖。

刘慧是茂名市茂南区支教老师领队,当得知金秀有些孩子因长期缺少父母陪伴而内心孤僻时,她组织各类团队活动,让孩子们在温暖的集体氛围中敞开心扉,重绽笑容。她还积极搭建家校沟通桥梁,定期与外出务工的家长电话沟通,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督促他们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

金秀瑶族自治县忠良中心校留守儿童阿强是内宿生,基础差,来自茂名电白的支教老师陆建霞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手把手教他学习,还给他制定了每天认真洗澡、勤换衣服有奖的制度,让他改变了一些不良习惯。了解到学校缺乏书法、国画方面人才后,她还动员教学经验丰富的爱人一起参与支教,指导学校的美术教师和书法、国画的特长学生学习国画、书法,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撒播在瑶族儿童的心中,发掘、培养了一批好苗子,留下一支不走的队伍。

除了支教老师,粤桂协作各工作组和后方帮扶单位还想方设法链接广东各种资源支持当地教育。

如去年7月29日-30日,团肇庆市委、团贺州市委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联合开展“肇贺连心 共护童梦”2024年肇庆·贺州青少年暑期交流志愿服务活动,20余个爱心家庭齐聚贺州,“圆梦微心愿”、捐赠“粤桂青少年读书角”等暖心活动获得了当地群众和师生的赞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以上只是茂名市对广西来宾忻城、金秀,肇庆市对广西贺州富川、昭平开展“组团式”教育帮扶的缩影。一批批支教老师用智慧和汗水,在各自的岗位上播撒知识与爱的种子,谱写了粤桂协作山海情,开辟了人才振兴、教育振兴新篇章。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