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拥抱新技术 重塑逝者生命尊严
日期:[2025-04-06]  版次:[A03]   版名:[城事]   字体:【



三位年轻人分享殡葬行业从业经历,畅谈对工作价值的理解——

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进入殡葬行业,他们愿意沉心其中,拥抱新技术、新技艺,重塑现代殡葬业的行业生态,为行业的发展注入青春动能。近日,新快报记者走进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近距离感受“生命最后一站”,对话三位年轻的从业者,看他们如何看待“死亡”这个课题。“重塑社会对生命尊严的集体想象,或许这就是我所从事工作的价值。”其中一位从业者如是说。

●火化设备工程师黄芳洲:

敬畏生命,在平凡中坚守

黄芳洲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时,她的同伴们纷纷向互联网大厂、智能制造龙头企业投简历,她却“离经叛道”地选择了殡葬行业。

黄芳洲的不走“寻常路”引起了辅导员的注意,当时辅导员对她的选择很震惊,但也认为殡葬行业大有可为——在智能性和前沿性方面,这一行还有很多研究空间。

“我们这行比较艰苦,你一个女孩子做这种技术工种能不能适应?”入职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时,中心领导曾这样询问她。向来要强的她当即放下“豪言”:“绝对没问题。”

黄芳洲是一名火化设备工程师,虽然以前常与机械打交道,但初入火化组,面对着轰鸣的火化炉和复杂的设备系统,书本理论和现场实践的差距还是让黄芳洲有些不知所措。“幸好有老师傅不遗余力地帮助我,让我度过了新手期。”她回忆称。当多次操练的复位操作流程形成了肌肉记忆,她对前辈们示范编写的程序巧思设计也从一知半解变成了默契理解,她也逐渐进入了工作角色,从新来的那个扎着丸子头的“00后”小姑娘成长为“黄工”。

过去3年,黄芳洲与火化组的同事一道,通过开发改造的骨灰处理装置除尘罩,既让逝者骨灰得到了更好的整理收集,还大力改善了工作环境;通过改进升级自动入炉程序,既让逝者安安稳稳地走完最后一程,也让职工得以更方便高效地进行一键操作。

如今,殡葬行业正在拥抱高科技。黄芳洲认为,所谓科技赋能,本质是为冰冷流程悄然注入人文关怀,这份人文关怀既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职工的爱护。

“每个代码修正、每次设备升级,都是在重塑社会对生命尊严的集体想象,或许这就是我所从事工作的价值。”于黄芳洲而言,殡葬行业是与生命对话的终极服务场域,正如教师孕育希望、医生守护健康,殡葬行业默默以静水流深的姿态承载着对生命的敬畏驶向永恒,这是一份平凡又不平凡的工作。

●防腐整容师赵志辉:

见证生命以另一种形态绽放

在2017年高考过后,赵志辉曾面临两个专业选择:江西景德镇陶瓷大学的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在赵志辉眼中,这两个专业都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一个是修复历史的碎片,让古老的文化得以延续;另一个则是修复生命的尊严,为逝者和生者搭建最后的桥梁。最终,他选择了一份“与生命对话”的事业。

记得第一次接触遗体时,导师的一句话给赵志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不是冰冷的物体,而是某人的全世界。”从那一刻起,赵志辉学会了用敬畏之心对待每项操作。有一次,在为一位车祸逝者整理遗容时,他在逝者口袋里发现了一枚为女儿买的发卡。那一刻,他突然明白,他修复的不仅仅是面容,更是逝者最后的记忆。赵志辉真切体会到生命的重量和情感的温度。

在现代殡葬领域,服务早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入殓”,成为了一门融合科技与人文的细致事业。赵志辉所在的李发均民政名家工作室研发出“三维创面定位法”,通过数字建模精准还原面部轮廓,并借助3D打印技术为颅骨损伤的逝者重塑面容。“无论是通过匠心传承技艺,还是借助科技提升服务质量,我们的目标都是为每一个生命画上圆满的句号。”赵志辉说。

虽然年轻,赵志辉仍希望用创新的思维和扎实的技术,不断推动殡葬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防腐组班长,他将不断提升自我及团队的专业技能视为自己的首要任务,防腐整容的每一个动作都饱含对生命的理解。训练时,赵志辉常常对队员们说:“化妆笔落下之前,先在心中理解家属期待的眼神。”

在赵志辉看来,殡葬工作的最大价值在于帮助生者释怀,让逝者安息。他说:“我们不是在处理死亡,而是在见证生命以另一种形态绽放。”

●遗体防腐整容师李洪松:

以实际行动展现人性温暖

李洪松是一位殡葬行业的防腐整容师,自2015年毕业后,毅然踏入广州市花都区殡仪馆的防腐整容师工作岗位,并已坚守十年。

李洪松坦言自己不是一个胆子大的人,最初接触遗体时心中杂念很多,有恐惧、有紧张、有彷徨,后来经历的事情多了,他明白活着的人情感更重要,希望家属得到慰藉的心情渐渐取代了恐惧,占据了他的内心。

即使后来面对更为复杂的遗体修复状况,他也能得心应手。有一例整容让李洪松记忆深刻,逝者是一位奶奶,上学路上为救孙子而被车祸夺去生命,因而她的容貌变得面目全非,身体多处开放性伤口,家属极其悲伤,请求容貌修复。李洪松对着老奶奶的遗照,用了整整一天,专注细致地修复了逝者的面容,矫正了逝者肢体,让奶奶重获安详的容颜。告别仪式前,家属看到逝者安详的容颜,心灵得到巨大安慰,让李洪松十分动容。

防腐技术在殡仪服务中广泛应用,李洪松时常关心防腐整容领域的先进工作经验。李洪松是花都殡仪馆率先应用“心脏注射法”开展遗体药物防腐技术第一人。这种技术不但创口小,而且防腐效果佳,家属的接受度也更高。同时,他还根据遗体防腐时间的长短、遗体大小、遗体状况研发出不同的防腐方案,填补了花都殡仪馆技术空白。从业10年来,他已完成8000多例,成功率100%。

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李洪松还兼任告别会和生前回忆录的视频制作工作。将逝者生前的点滴片段和温馨瞬间凝聚成永恒的记忆,让家属留下珍贵的回忆。

从业至今,李洪松已为成千上万名逝者整理过仪容。“其实对于这个行业,质疑声越来越少了,支持和赞赏更多。”李洪松说这份职业教会他深刻理解活着的意义。“世俗的偏见、不理解、质疑等一切都可以放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职业的高度和人性的温暖才是我应该放在心上并付诸实践的。”他说。

■采写:新快报记者 麦婉诗 通讯员 张 萌

■摄影:新快报记者 邓 迪

■制图:通义万相AI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