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活量显著下滑、交易规模缩水、 不良贷款率攀升、资产质量风险加剧……
曾经一路高歌猛进的信用卡业务,如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随着上市银行2024年度业绩报告密集披露,多家银行数据显示,信用卡流通户数、卡量及App月活量显著下滑,交易规模普遍缩水的同时,不良贷款率攀升,资产质量风险加剧。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量价齐跌”与“撤并潮”无不凸显当前信用卡业务行业面临深度调整。
业内分析认为,尽管面临增长趋缓、市场需求饱和,随着2025年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巩固及消费市场回暖,银行信用卡业务将加速迈向精细化运营,在风险管控、场景创新与管理变革中寻求新突破,行业格局或迎深度重构。
数据
发卡量交易额双双下滑
交行信用卡业务降幅明显
根据已经公开披露的上市银行年报数据,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普遍收缩,发卡量、交易额显著下降,不良贷款率同步攀升。
国有大行方面,截至2024年末,工商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量同比减少1.96%至1.50亿张,较去年同期下降300万张,消费交易额同比减少4.9%至2.13万亿元;建设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较上年末减少300万张至1.29亿张,总消费交易额同比下滑4.4%至2.8万亿元;交通银行信用卡在册卡量由2023年的7132.42万张下降至6300.94万张,减少了831.48万张,累计消费额从28116.39亿元下降到24513.35亿元,减少了3603亿元;邮储银行的新增发卡量较去年下降了240万张的同时,信用卡消费金额也减少了1475亿元。
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业务同样承压明显。招商银行信用卡流通卡量与流通户数分别为9685.9万张和6944.09万户,较2023年末分别减少25.91万张和29.95万户,全年信用卡消费交易额同比下降3.62%至4.42万亿元。平安银行信用卡流通户数同比减少12.92%至4692.61万户,全年消费金额同比下滑16.57%至2.32万亿元。
业内普遍认为,信用卡业务已从“跑马圈地”进入存量竞争阶段,过去多年的高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增速放缓是一个自然的周期性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信用卡业务放缓的同时,资产质量也进一步承压。截至2024年末,建设银行信用卡不良率升至2.22%,较上年末上升0.56个百分点。截至2024年末,交通银行信用卡不良贷款规模同比增加32.05亿元,信用卡不良贷款率同比上升0.42个百分点。尽管招商银行信用卡的不良率与上年持平,但新生成不良贷款393.75亿元,同比增加6.65亿元。
与年报数据相对应的是,央行近期发布的《202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2024年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的在用发卡数量为7.27亿张,较2023年末减少了约4000万张,下降幅度达5.14%。值得注意的是,自2022年第四季度信用卡发卡量达到8.07亿张以来,信用卡发卡量已连续九个季度呈现下降趋势,累计减少了8000万张。
资深信用卡专家董峥表示,2024年至今,银行大范围清理信用卡“睡眠卡”,再叠加市场需求饱和背景下的新增发卡量缩减的因素,导致银行信用卡存量规模呈现明显下降。虽然累计发卡量指标已经不能体现信用卡规模的真实状况,但却反映出信用卡靠增量发展模式的终结,毕竟大量的睡眠卡不能为发卡银行带来交易额、贷款余额的提升,进而实现业务收入的增长,而对睡眠卡的清理正是向存量经营转型中的必经过程。
董峥分析认为,信用卡交易金额下降,主要原因还是受到整体经济环境调整的影响,大众消费趋于保守和谨慎。《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24》显示,2023年信用卡交易总额为39.8万亿元,同比下降5.6%,并且连续两年交易额与卡量同步下滑,正是对这一结论的佐证。因此,信用卡业务交易额的下降是全行业需共同面对的现实问题。
上海冠苕信息咨询中心创始人周毅钦表示,多重因素导致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呈现持续缩减态势。一是竞争非常激烈,信用卡面临互联网消费贷的分流挑战;二是信用卡自身业务模式较为单一,产品创新不足,缺乏差异化的竞争力;三是银行自身也有一定的业务收缩。传统信用卡风控依赖央行征信等静态数据,风险识别相对滞后。近年来贷后管理压力增大,资产质量下滑,因此也不得不收缩业务规模。
影响
权益缩水停发联名卡
信用卡运营维护“节衣缩食”
降低信用卡积分兑换比例、减少优惠活动,取消高端卡专属权益……在信用卡行业整体持续收缩的大背景下,诸多受人追捧的信用卡持卡人专享权益,也随着行业扩张浪潮的结束而加速“缩水”。
“现在想要享受贵宾厅服务,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有网友在线上平台吐槽,以前有各种卡,可以随时去机场贵宾厅休息,享受一下服务,但是现在必须提前预约,而且还不一定能抢得到名额,更不用说机场接送机服务以及其他的服务,“对‘羊毛党’来说真的不太友好。”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浦发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光大银行、农业银行、中信银行、建设银行、广发银行等多家银行对信用卡权益进行或计划调整,调整内容几乎涉及各类用卡场景,包括高端信用卡用户的交通、餐饮、医疗等多方优惠,采取的措施包括限制使用次数、提高兑换门槛、取消服务品种等。
“这完全不考虑用户感受啊!”广州白领刘先生告诉新快报记者,自3月1日起,他一直用开的某行和航司的联名卡权益大幅缩水,原本线上线下都能刷卡积分换里程,现在不仅减少了线下刷卡能积分的商户类别,还设置了线上积分上限并缩减了积分换里程,“现在线上刷卡每个月最多只能换取1000里程,这个设定把我们原本能刷出来的积分里程直接砍掉了八成,也意味着每月线上消费超过一定额度后只能去线下刷卡了,成本直接飙升。”
“从行业角度来说,如果银行不对积分权益做适当调整,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可能无法很好地维持运作。”某国有行信用卡人士告诉记者,信用卡的运营成本包括销售成本、权益成本、制卡成本等,向权益成本“开刀”也相当于银行在用户运营维护方面节省了资金。
在信用卡权益调整的同时,曾经是银行揽客“神器”的联名卡也在悄然退场。此前,联名信用卡的持卡人不仅可以享受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还可以在电商平台和网站、美食、汽车、加油、航空等领域消费时享受普通信用卡没有的优惠,包括双倍积分、专项折扣、免年费、返刷卡金等福利。
■新快报记者 范昊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