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女孩抗癌3年,父亲靠送水撑起全家希望
温暖1670号
●温暖诉求
夏日斜照入室,暖光照在小瑜脸上。她请妈妈摇起病床,坐起身看动画片。床头柜上放着一张诊断书,上面写着:“第四脑室室管膜瘤复发,椎管内转移,双下肢运动功能丧失。” 从2022年确诊至今,小瑜已在抗癌路上跋涉了1000多个日夜,她的病历本上密密麻麻记着3次手术、5次化疗和数次抢救记录。小瑜爸爸送水的电动车碾过无数个凌晨的街道,妈妈的背因长期背孩子落下病根。虽然小瑜预后情况不明朗,治疗费难以为继,但小瑜的父母没有退却,他们想方设法筹钱保障女儿的治疗,全力以赴撑起她的明天。
走路不稳原是脑瘤作祟
小瑜一家是粤西一个农家。2022年春天,3岁的小瑜还是妈妈杨菲(化名)眼中活泼的“小羚羊”,“扎着两条羊角辫跑来跑去,放学路上我要追着她。”杨菲说,直到4月某个清晨,幼儿园老师告诉她小瑜走路不稳,脚尖总蹭着地面。杨菲这才注意到,女儿跑跳时腿脚变得拖曳,膝盖不自然地向内弯曲。
杨菲急忙带小瑜去当地一家中医院诊疗。令她稍感欣慰的是,医生不认为孩子有大问题,只教她做一些按摩。“十天半月就会好转,多给孩子补钙。”医生的话让杨菲安下心来,每天坚持给小瑜按摩、补钙,可一周过去,小瑜的腿脚越来越僵硬,别说跑跳,慢行都变得困难。
在湛江市人民医院,专家盯着走入诊室的小瑜,一言不发直接开出住院单。“医生很肯定孩子不是腿脚的病,问题出在脑部。”杨菲说,当时她隐隐感觉到女儿可能得了大病。
3天后,检查结果出来了,小瑜第四脑室长出一颗肿瘤,边缘压迫到小脑,这才是夺走“小羚羊”跑跳能力的祸首。得知女儿病情严重需要做开颅手术,杨菲顿觉天旋地转,她无法相信病魔已在女儿体内“筑巢扎根”,一点点“盗取”孩子的健康生命。
虽然确诊,新的难题又摆在眼前。“湛江的医生没有给小朋友做手术的经验,建议我们转院去广州。”杨菲说,距离不是问题,但家里还有两个孩子,最小的男孩不满周岁,加上异地就医费用剧增,以自己的家庭经济能力,恐怕很难承担。
病情凶险手术未能“断根”
在杨菲左右为难之际,平日靠送水养家糊口、沉默寡言的丈夫却坚定地说:“你带女儿去广州治疗,我留在家照顾两兄弟。”
2022年6月,小瑜在广州一家三甲医院接受显微镜第四脑室病损切除术。小瑜术后一周,杨菲惊喜地看到,孩子已能平稳步行。“当时以为灾难已经消解,我们很快可以回家。”杨菲说,她没想到,漫长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术后1个月,小瑜肿瘤复发,随之而来的是二次手术、射波刀治疗……病情反复,将孩子的童年冲刷得支离破碎,杨菲夫妇则仿佛身处惊涛骇浪中的小舟,在希望与绝望间不断摆渡。
2024年秋天,持续八百多个日夜的疾风暴雨终于停歇,杨菲等来期待已久的风平浪静。“那段时间小瑜在家休养,自理能力恢复如常,我们欢天喜地地送她回到幼儿园。”杨菲说,可是这只是飓风来临前的短暂平静。开学仅1个月,小瑜又出状况,刚刚恢复的行走能力慢慢被“回收”。杨菲知道,女儿颅内的肿瘤又复发了。当年10月中旬,小瑜的双腿出现阵发性疼痛,站立不稳,扶站时双下肢颤抖,直至完全卧床。不得已,杨菲再次踏上征程,带着女儿返回广州求医。当年12月23日的检查结果显示,孩子脑积水较前加重,只能选择引流手术。
跨年夜,杨菲望着窗外的烟火泪流满面。“孩子的病情愈发严重,下半身已经不能动。”她记得女儿发现自己无法支配侧翻时的表情,“哇哇大哭,她说不能走路已经很怕,现在连腰都转不动,以后可怎么办……”话未说完,杨菲掩面抽泣。
征途漫漫父母挺肩而行
2025年4月15日中午,阳光灿烂。“打完这袋药水我们就能回家了吗?”小瑜盯着输液架上的药剂问妈妈。“嗯嗯!出院手续已经办好了。”杨菲摸摸她的小光头,笑着回答。
这一天是小瑜第五期化疗的结疗日,她坐在轮椅上,被妈妈推回广州公益机构专为经济困难的重症儿童所设的家。这里可以免费居住,同病相怜的病友相互扶持,“吃怕”了外卖的小朋友可以享用抑制期父母烹煮的美食。
“坚持走到今天确实不容易,以后情况怎样无从知晓,但有这么多医生护士救治小瑜,有这么多爱心人士关照我们,我变得更坚强、更坚定。”杨菲告诉新快报记者,截至目前,小瑜治疗费的自费部分已超过20万元,基本上是从亲友处借来的。
小瑜最关心的问题,当然是何时病愈,能重新站立走着回家。“她经常问我,但我无法回答。”杨菲说,家里两个兄弟每天都要给小瑜打视频,看到三兄妹隔着屏幕嬉闹,她仿佛又回到曾经平静幸福的生活。“我们只希望孩子能站起来,哪怕扶着栏杆走几步。”杨菲望向窗外,眼神迷离。
公益指引
●公益账户: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天天公益专项基金
●银行账号:
44032601040006253
●开户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广州远洋宾馆支行
注:捐款时请注明新快报温暖×号×××(受助者姓名)”, 如“新快报温暖1670号小瑜”。如需捐款收据,请在汇款时附注捐款收据回邮地址、联系人姓名及电话。
■本版统筹: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李斯璐 通讯员 穗侨宣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