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无家电不AI 行业再陷技术革新与营销噱头之争(2)
日期:[2025-05-19]  版次:[A15]   版名:[财眼周刊]   字体:【
■廖木兴/图

3

博弈

技术成本与市场接受度

增长焦虑让行业陷入两难境地

家电企业集体押注AI的背后,是存量市场的增长焦虑。从产业视角看,家电行业作为中国制造业的支柱领域,长期面临市场需求饱和、同质化竞争加剧的挑战。AI大模型的引入,为这一传统产业开辟了“第二增长曲线”。这类技术迭代不仅让家电从“功能型硬件”进化为“家庭智慧中枢”,更推动行业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企业利润率与品牌溢价能力显著提升。据奥维云网数据,2024年搭载AI功能的大家电销量同比增长47%,其中智能空调、冰箱的渗透率已超过30%。

据GfK数据,2024年中国大家电市场规模同比仅增长2.3%,而AI家电溢价普遍达30%-200%,成为利润新引擎。某头部品牌负责人透露:“搭载大模型的冰箱研发成本增加15%,但售价可提高50%。”在业内人士看来,家电企业与AI大模型擦出“火花”,有利于企业开拓高端产品赛道,进一步加速转型升级步伐。

然而,技术成本高企导致价格壁垒。三星AI冰箱售价是基础款的5倍,机械臂扫地机器人溢价达300%,将普通家庭拒之门外。更隐蔽的是使用成本——某全屋智能用户反馈,待机状态下AI家电日均耗电3度,月均电费增加百元。“说是节能,结果电费更贵了。”有消费者抱怨。

行业内部也在反思功能边界。“不是所有家电都需要成为智能终端。”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专家指出,部分企业将算力盲目投入影音娱乐等功能,反而弱化了核心性能。例如,某AI洗衣机主打“语音点歌”,但洗净比未达行业平均水平;某AI冰箱内置大屏追剧,却因压缩机噪音遭投诉。

央视财经《美好生活大调查》揭示了矛盾根源:在选购家电时,消费者最关注节能环保(51%)、质量(38.96%)和服务(44.48%),而“智能化”以22.78%的占比排名第四。“多数人不需要和冰箱聊天,只希望它保鲜更久、更省电。”一名接受上述调查的观众坦言。

AI家电能否引发新一轮消费热潮,用户体验、产品价格、技术完善、生态协同等是落地的关键。在中怡康GfK大家电事业部总经理彭显东看来,AI家电要让消费者感受到与以往不同的体验和价值,才能打动消费者;还要有让消费者可以接受的价格。

国泰君安报告指出,AI家电需跨越三重门槛:价格回归合理(溢价控制在20%以内)、功能聚焦核心需求、建立统一互联标准。“现阶段AI家电的最大瓶颈,不是技术而是用户信任。”报告强调。

更深层次的经济影响体现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溢出效应上。家电企业通过AI大模型积累的海量用户数据与场景数据,正反向赋能研发、制造与供应链管理。某企业利用大模型分析全国千万级用户的使用数据后,将洗衣机故障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5%,使售后成本下降40%。

这种数据驱动的“智造”模式,正在向汽车、家居等更多制造业领域扩散,形成“AI+制造”的协同创新网络。据工信部测算,到2025年AI技术将带动家电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超2万亿元,创造逾50万个高技能就业岗位。

4

未来

AI家电不是刚需

好用的家电才是刚需

AI家电是不是智商税?答案取决于技术能否创造真实价值。当AI让冰箱保鲜更久、空调更懂体感、洗衣机更省水电时,它值得埋单;但当AI沦为抬高溢价的营销话术时,消费者有权用钱包投票。正如AWE展台上一位工程师所言:“好的AI应该像空气——用户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却离不开它的服务。”

对基础和核心功能的增强,是家电“AI化”的必经之路,冰箱可以更好地保鲜、洗衣机可以更高效地清洁衣物、电视可以提供更好的音质和画质表现。

尽管争议不断,AI与家电的融合仍在深化。老板电器“食神大模型”通过分析用户健康数据生成菜谱,并联动厨电自动烹饪;华为鸿蒙智家构建“人-车-家”生态,实现离家自动关空调、归途提前开净化器的场景协同。这类“刚需型AI”收获了部分消费者认可。

那AI改变了什么?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它进一步降低“智能化”的设定门槛。举例来说,过去很多场景需要用户自己去琢磨、设置、调整,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像“离家场景”,官方预设中可能是包括了关灯、关家电、扫地机器人开始工作,但是用户想要把场景做成适合自家的“定制化”依然需要自己去调整相关的设置、设定时间、设置相关的传感器。

而在AI时代,对一个连编程都不在话下的智能体来说,满足这种需求再简单不过了,通过语音指令就能随时改变相关内容,而且AI还不会像传统的智能算法那么死板,你可以不让它遵循固定的模式去作出决策,甚至尝试让它去完成主动决策,去判断现在家里有没有人,再结合时间、用户习惯,最后做出应该把家电调整至什么状态。

从需求层面来看,人们确实需要更智能的家电。因此在感知、决策控制、人机交互、学习适应、协同工作层面,势必会出现很多新功能,它们有可能是借助AI实现的,也有可能是微创新实现的,最终目的都是制造更好用的产品。所以与其过度宣传AI,家电品牌还不如把自己擅长的事做好,用货真价实、实用的功能赢得消费者。

观察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AI家电?

当一台售价近万元的智能冰箱因“AI菜谱推荐”功能频频推送重复菜式而被用户投诉时,这个略显荒诞的案例揭开了AI家电市场的真实困境:在资本与技术的双重狂欢中,用户正被大量伪智能产品包围。

从目前市面上AI家电的AI应用情况看,主要可以分为两种:首先,AI让大家电核心功能更好用,比如AI洗护、AI轻干洗可以把衣物洗得更干净,减少面料受损,空调传感器感知空间温度,AI调节风量,本质上是核心功能的升级。其次,AI帮助解决大家电痛点,比如节能、降噪,主要提高经济性、实用性,本质上是对家电核心功能的查漏补缺。

以上两种更像是“家电+AI”,大部分家电能做到感知,但还无法做到自主决策执行,只能提示用户、给出决策建议,距离“AI家电”还有一定距离。

英国工业设计协会的调研显示,消费者最期待的AI家电功能前三名依次是:自主维护(79%)、故障预判(65%)、能源优化(58%),而非厂商热捧的社交互联或娱乐功能。对消费者来说,不是所有家电都要能聊天、讲笑话,提供情绪价值,也不是所有家电都得出现在不同场景。想象一下,即使你家里所有的家电都内置了DeepSeek,你会跟冰箱、洗衣机、吸油烟机谈天说地吗?

相比花式AI功能,AI家电更需要的是把自己那一环做到极致,再增加协同工作能力——在智能家居互联场景下,进一步实现即时响应“被唤起”,底层协议、芯片“更开放”,语音交互“更方便”。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