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广东一只脚踏入“万兆”宽带新时代
日期:[2025-05-21]  版次:[A15]   版名:[数智周刊]   字体:【

上周末,亦即5·17世界电信日前后,广东移动公司和广东电信公司均重磅推出了新一代超高速智能宽带——“万兆光宽带”,提供更高带宽、超低时延、高稳定性的智能网络,为家庭和企业客户提供更丰富的应用场景。

如果再加上早在今年1月18日已率先启动万兆光网试点的广东联通公司,相当于广东三家基础运营商携手官宣,省内基础信息化建设正式“粤”进“万兆新时代”。

不过先别高兴得太早,据记者进一步了解得知,截至今天,广东省内的万兆光宽带服务,无论是网络覆盖范围、创新应用场景,还是资费套餐水平,都与普及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最多只能说是一只脚踏入了“万兆时代”。

■新快报记者 郑志辉

从千兆到万兆,意味着什么?

据广东电信公司介绍,万兆光宽带作为下一代光纤网络的技术演进方向,其基于新一代PON技术和WiFi-7设备升级,可为家庭及企业客户提供高达10000Mbps(10G)的接入速率,带来10倍于当前千兆光网的带宽。

这意味着什么呢?对于家庭用户,能满足秒级下载大型文件、同时多路超高清视频无感加载、流畅运行高画质3A游戏、AI智能家居多设备联网交互等高带宽、低时延应用的极致体验需求。在行业应用方面,可助力远程医疗实现实时高清会诊、推动智慧城市的高效数据传输、赋能智能制造中生产线的精准协同等等。

记者5月17日在广州移动设在广粤尊府的“万兆宽带网络服务站”展区看到,现场实测显示,万兆宽带的下载峰值速率较现行千兆网络提升了整整10倍,意味着下载一部80GB的8K电影仅需80秒。可以说,万兆光网协同FTTR技术,凭借超高速率、毫秒级低时延与超高稳定性,刷新了用户对于网络速度的认知。

在现场,用户通过云游戏实时操控3A大作,全程无卡顿的流畅画面令人直呼“像在本地运行”;普通2D视频秒转3D的沉浸式观影体验,更让用户感叹“仿佛身临其境”。此外,光感康养监测技术将万兆宽带网络与健康场景相结合,实时推送异常姿势提醒,让速度有了“场景化”的延伸。有体验者表示:“万兆不仅意味着速度,更是智慧生活的基石。”

值得关注的是,记者还发现,部分地区的运营商正朝着“双万兆”的方向在推进。“双万兆”即“5G-A无线+F5G-A有线”光网技术能力均达到万兆。其中,5G-A是5G向6G演进的“增强版”,其连接速率和时延等网络能力与5G初期相比将实现10倍左右的提升。

高不可攀的“万兆户”

虽然运营商正式推出了万兆光网的服务,但从记者观察来看,离最终“落户”用户家庭,还有一些距离。

首先,从资费来看,广东电信“万兆光宽带融合套餐”已正式上线,月费为1599元,带宽为下行10000Mbps、上行300Mbps,套餐内除万兆FTTR接入服务外,还包含手机流量、通话时长、副卡、天翼高清、固话等多方面权益。目前广东电信2千兆宽带的融合套餐月资费为299元。

但问题是,当前绝大多数家用设备并不支持万兆宽带!无论是家庭电脑、路由器和手机等设备,最常见的带宽支持上限都是千兆,少数能达到2.5Gbps。这意味着即使用户支付了额外费用,也难以充分利用这一服务。同时,许多下载服务器也不支持万兆速度,使得实际下载速度与千兆宽带相比并无显著优势。

而即使用户有足够的技术储备、又愿意花费巨资升级自有设备一跃成为“万兆户”,他们很可能发现往上是小区的网络线路环境达不到万兆要求,往下则是与之匹配的8K视频、AR/VR等高质内容资源至今依然少得可怜。

实际上,据记者了解,自今年1月18日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万兆光网试点工作的通知以来,截至5·17电信日,广州移动的万兆标杆小区仅3个,广州电信3个,广东联通则在今年年初在广州和深圳同步点亮了43个万兆小区和商圈。

相比之下,北京联通本月初曾透露,其万兆宽带能力已覆盖京城超50%的小区,数量近5000个,5G-A用户规模突破150万,成为全国双万兆行业引领标杆。北京移动也于5月6日宣布启动1000个小区的万兆网络覆盖工程。

而从“万兆广东”的整体情况来看,根据4月7日工信部发布的《关于公布万兆光网试点入围名单的通知》,确定在全国30个省(区、市)86个城市的168个小区、工厂和园区开展万兆光网试点,广东共15个万兆光网试点入围,项目覆盖万兆小区、万兆工厂、万兆园区三大场景。

有分析指出,万兆宽带正从技术验证走向规模商用,终端设备适配率不足、应用生态滞后成为现阶段的主要瓶颈。工信部提出加强网络设备互操作性测试,推进50G-PON国际标准制定,鼓励开发万兆原生应用,而运营商则计划通过FTTR全光组网方案降低用户侧改造成本。随着网络设备成本下降和应用生态成熟,万兆宽带资费门槛有望持续降低,预计2026年后进入快速发展期,最终实现从企业专线到家庭用户的普惠覆盖。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