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组合拳加快培育清远英德西牛镇农业新质生产力
编者按
省会带地市,广清起新篇。
2021年7月,广州130名援派干部肩负重托,奔赴清远24个镇,投身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2024年7月,广州新一轮98名援派干部接力前行,推动“百千万工程”在清远走深走实。几年来,广州援派干部,以脚踏实地干事创业的干劲、敢于突破创新的闯劲和持之以恒的韧劲,一茬接着一茬干,与清远当地干部群众共同奏响了一曲和美乡村协奏曲。今年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也是实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之年,新快报特推出“广清驻镇帮镇扶村”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清远市五大百亿农业产业之一——麻竹笋产业正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突破!新快报记者获悉,随着镇、队、产、学、研、用等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启动“硒引未来 竹聚振兴”行动,“中国麻竹笋之乡”西牛镇正通过富硒土壤检测、技术帮扶与品牌共建等系列组合拳,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走上“富硒”振兴新赛道。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通讯员 林素真 秦桂平 郭铮 刘臻霖
头脑风暴 种好“硒竹笋”走好富民路
麻竹笋产业是清远五大百亿产业之一,西牛镇则是麻竹笋的核心产区和加工基地,全镇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加工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日前,西牛镇党委、政府,广州市驻西牛镇帮扶工作队联合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及英德市农科所等单位,在英德市西牛镇赤米村开展“百千万工程”科技特派员专项行动。各方共同围绕富硒麻竹笋认证、种植优化及品牌升级,进行线上线下“头脑风暴”。
西牛镇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富硒土壤资源。如何利用好当地资源种上“硒竹笋”,带动产业振兴、农户增收,成为各方共同关心的问题。
“西牛麻竹笋产业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但亟需通过科技赋能提升附加值。”西牛镇党委书记方武贤表示。
“希望团队专家的到来,能助力西牛镇硒元素的发掘,提升农产品的经济价值,解决农户想通过产业链升级实现增收的核心诉求。”西牛镇镇长刘少波提出殷切的期望。
来自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的“百千万工程”科技特派员团队姚楚佳、林素真、秦桂平、郭铮介绍,将聚焦富硒资源开发,打造“天然富硒麻竹笋”地理标志品牌,希望借此推动麻竹笋产业及富硒产业的发展。研讨会上,华南农业大学卢维盛团队解读了富硒土壤检测技术标准,英德市农科所所长杨丕生详细说明了富硒农产品认证流程。
全链支持 从土壤检测到品牌打造
说干就干,科技特派员团队随后分组对赤米村5个种植区进行土壤采样,使用便携式硒检测仪现场分析,并指导农户记录土壤质地、位置等数据。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团队还提出品牌塑造全链条策划推广,以此助力农户增加收入。
活动现场发布了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农脉IP赋能团队及竹乡实践团制作的《西牛镇富硒麻竹笋推广视频》,内容涵盖麻竹笋品牌调性等。团队与农户及合作社代表围绕产品包装设计展开讨论,计划将硒元素与竹编文化结合,推出“硒竹笋”主题包装,突出生态与地域特色。广东科贸职业学院郭铮表示,团队已制作短视频《硒探西牛》,计划通过抖音、视频号等平台推广,助力品牌破圈。
长效帮扶 构建“政产学研用”协作网络
为确保技术落地,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与西牛镇政府签订《麻竹笋产业科技帮扶协议》,建立“1名特派员+1个村小组”结对服务机制,每月远程指导农户。
此次专项行动不仅为西牛镇麻竹笋产业注入科技动能,更构建起“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通过富硒土壤认证、麻竹笋标准化种植技术推广及品牌IP孵化,西牛麻竹笋正从传统农产品向“地理标志+富硒功能”双属性的高端商品跃升。专项行动不仅带来技术,更打通了从田间到市场的价值链条。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团队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农村科技特派员项目任务,依托大数据平台和新媒体运营渠道,推动“西牛麻竹笋”区域公用品牌走向全国。
广州市驻清远英德西牛镇工作队队长廖志辉表示:“科技特派员的到来,让我们的富硒资源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随着“硒引未来 竹聚振兴”行动的推进,西牛镇正书写着“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农业”的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