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近5万!广东在训青少年运动员全国居前
日期:[2025-05-28]  版次:[A05]   版名:[城事]   字体:【
■广东青少年体育受到关注,图为今年广州市中考体育考试。(资料图)

省人大专题调研报告把脉“体教融合”等领域,建议优化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供给

近日,广东省实男篮首夺全国高中联赛冠军,引发大量关注,在这背后是“体教融合”模式的一次成功验证。广东的“体教融合”水平到底如何?青少年体育工作有怎样的进展?5月27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听取了省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关于青少年体育工作情况的专题调研报告(下称“报告”),并提出相应的意见与建议。

■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首批创建326所省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

随着十五运会的临近,青少年体育工作受到更多关注。今年3月中旬至4月下旬,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赴广州、珠海、中山、清远、潮州等地和上海市,深入中小学校、体校、体育培训机构、体育场馆等开展实地调研,同时书面调研21个地级以上市的青少年体育工作情况,形成该份报告。

报告指出,近年来,广东围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两大任务,持续提升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深化体教融合,推动青少年体育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在公共体育活动场地供给方面,广东已建成社区体育公园超3000个、健身步道超3.06万公里,形成省市县镇村五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网络。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不断完善。2022年至2024年,省财政安排农村学校体育场地改造专项资金4.35亿元,完成粤东粤西粤北地区762所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改造。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每年对超过2000名体育教师开展专项培训,面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教练员岗前培训。目前中山、深圳、广州、肇庆等市已招聘93名优秀运动员担任学校体育教练员。

广东创建首批326所省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推广学校传统体育特色项目,开展特色项目训练竞赛。将社会俱乐部纳入全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广东注册青少年运动员逐年递增,目前体校及各类合作培养的在训运动员近5万人,位居全国前列。

“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有待进一步推进

报告指出了当前青少年体育工作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例如,学校体育课程普遍存在“重应试、轻指导”现象,在体能训练、运动损伤预防等方面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上仍显不足。社会层面的体育指导资源稀缺,公益性青少年体育指导服务体系不完善,非公益性运动培训机构收费高昂。落实“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有待进一步推进。部分学校没有开足开好体育课程,存在挤占体育课现象。

许多学校面临体育场地小、设施和器材不足、维护维修滞后等问题。省内个别学校还存在煤渣跑道,影响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效果,存在运动安全隐患。

在后备人才培养方面,报告提到,体育后备人才大部分由体校培养和输送,除体校、部分以运动项目为特色发展的中小学校外,规模化、体系化和多层次的青少年训练组织体系尚未形成。人才培养和输送通道不够畅通。中小学校与体校在课程、师资、赛事资源上衔接不足,学生因升学压力被迫“二选一”,“12岁(小升初的年龄)退役”现象突出,青少年运动员出现年龄断层。

建议加强中小学校与体校合作

针对上述问题,报告提出了系列建议。建议进一步优化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优化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时间,在青少年课余时间增加开放时段,增加偏远场馆与学校、社区接驳的公共交通线路或专线班车,提高场馆利用率。通过政府拨款、社会捐赠、校企合作等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善学校体育场地不足、活动器材匮乏、设施滞后等问题。

对于“重智育,轻体育”的问题,建议建立健全指导监督机制,推动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联动机制。将学校落实“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和每天1节体育课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核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绩效考核内容,制定合理、明确的工作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对各地区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抽查和通报。

畅通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通道。建议加强中小学校与体校的合作,促进课程、师资、赛事资源共建共享,共同培养和输送体育后备人才。支持推动体育传统特色校、高水平体育项目学院建设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突破跨地域招生和学籍管理政策限制,促进青少年体育人才合理流动。

报告还建议,完善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赛后场馆设施向公众开放的配套政策,针对青少年群体制定优惠收费标准、延长开放时间、提供免费培训课程等。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