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单亲爸爸送外卖养家糊口 拼尽一切盼儿子重获健康
日期:[2025-07-03]  版次:[A09]   版名:[公益]   字体:【
去年来广州复诊前,余先生抱着儿子拍了张合照。

梓皓已完成移植手术。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公众号

温暖1683号

●温暖诉求

隔离仓内,空气仿佛格外凝重。梓皓的叔叔正俯身,将温热的奶瓶递到侄儿手中。刚刚完成移植手术的梓皓唇角开裂,溃烂处尚有血痕,每一次微小的吞咽都牵扯着疼。仓外,28岁的梓皓爸爸站立良久,从视频中看到儿子喝完奶,才轻轻地离开。这位来自汕尾陆丰农村的年轻人,过去三年独自守护着患有重型地中海贫血的孩子,靠着送外卖维持生计,输血排铁所需的医疗费,几乎全靠亲友借贷。

儿患重病 结发妻子选择离开

2022年初冬,梓皓未满两岁。留守在家照顾儿子的余先生,突然发现那个曾爱笑爱闹的小生命渐渐失去活力——小脸苍白,终日恹恹啼哭。年轻的父亲抱着孩子,一路辗转求医,最终在汕尾深汕中心医院收到了诊断书。“梓皓确诊了重型地中海贫血,医生说这种病很危险,也很难治。”他回忆说,捧着确诊报告,看到那一行陌生而冰冷的字眼,心都碎了。

余先生当时在镇上送外卖,梓皓妈则在2020年产子后离家打工,“我是‘奶爸’,奶奶也抽空在帮我带孩子。”他苦笑道,梓皓确诊地贫后,输血与排铁每月轮回。那辆疲惫的电动车载着父子俩,一次次踏上求医路。几年过去,车身油漆虽已斑驳,仍倔强地穿行在大街小巷,驮起父子俩对生活的希望。

余先生记不清有多少个清晨,天幕仍浸着墨蓝,他小心翼翼地将儿子护在胸前,跨上车座。村道上坑洼不平,车轮滚过,老旧的车身便发出“咯吱”声,犹如他内心深处悠长的叹息。

镇医院的路途不远,“血源”却让他尝尽人情冷暖。“有时候,只能找亲友捐血以获得优先使用权。”余先生感慨道,过去几年来,孩子的叔伯和自己的朋友不断捋袖相助,若非如此,梓皓不会像现在这样面容与健康小朋友相差不多。

亲友的无私付出,让余先生倍觉温暖并感恩不已。然而,令他至今无法释怀的是,“梓皓妈知道儿子的病情后,坚持要离婚,再也没回来……”

艰难度日 负债累累护儿周全

为了照顾儿子,余先生不能像其他外卖小哥那样,拼命接单赚取更多酬劳。“每天早晨出工前把儿子送到农村的奶奶家,收工时间雷打不动地定在傍晚,接梓皓回镇上的出租屋。”余先生月薪始终无法超过3000元,而在去年12月20日通过低保审核之前,梓皓每个月要花2000多元用于输血和排铁。“有低保证之后,治疗费大幅下降,经济负担减轻了不少。”他说,低保政策为自己带来一丝喘息的机会,但此前为了保证梓皓定时、足量用血,他早已负债累累。

梓皓确诊那天,余先生第一次从医生口中听到“骨髓移植”一词,知道那是梓皓摆脱血袋和排铁药,恢复健康的唯一路径。“当时,医生说要准备50万元,这是我无法达到的目标。”但他从未因拮据而忘记让儿子“重生”的方法,“我时时刻刻在盼,希望有机会送儿子做手术。”

梓皓常常在跟随父亲回家的路上沉入梦乡,小小的脑袋轻轻地抵着父亲的胸膛。余先生说,那一刻,总能感到的温热与重量,是支撑他继续向前的全部力量。

梓皓从不知道自己的病情。“他以为自己贫血,所以每个月要输血。”余先生告诉记者,这些年,每次哄儿子去输血,都许一个关于“玩”的苍白承诺,“输完血,爸爸就带你去公园玩。”“只要输上血,爸爸就带你去幼儿园玩。”

梦想成真 获“新生”仍需闯关

余先生一直在为“移植”做准备。“前两年,已经去过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为孩子登记寻找匹配供者。”他说,在觅得一份珍贵的相合脐带血后,今年6月11日,梓皓终于被送入珠江新城妇儿中心的移植仓。为了这一刻,父亲咬紧牙关,借遍亲朋,耗尽筹款,甚至背负起沉重的贷款,终于将25万元入仓押金交付出去。

6月26日,完成术前小化疗的梓皓顺利回输生命的“种子”,“每天拿到报告单都要认认真真看几遍,就盼儿子的细胞快快涨上来。”此次赴穗治疗,余先生与弟弟结伴而来,“弟弟负责在仓内照顾孩子,我负责买菜煮饭和送饭。”余先生在助医志愿者的帮助下落脚在白云区一处租屋,周边住着好几位像他一样负责“后勤”的患儿爸爸。这些同病相怜的父亲手把手教他在租房内装好隔离门,购置消毒机、空气净化器,一同期盼梓皓顺利出院,入住“休养屋”。

余先生说,希望的曙光从未与他相距如此之近。但日后的抗排异治疗,仍如幽深的漩涡,随时可能吞噬微弱的希望。“一旦出现严重排异,不仅孩子要遭遇危险,治疗费更是无法承担。”他紧锁眉头,沉默片刻又微笑道,“不去想这些,走一步看一步,遇到再大的困难,我们都不会退缩。”

公益指引

●公益账户: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天天公益专项基金

●银行账号:44032601040006253

●开户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广州远洋宾馆支行

注:捐款时请注明“天天公益专项基金”, 如需捐款收据,请在汇款时附注捐款收据回邮地址、联系人姓名及电话。

■本版统筹: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李斯璐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