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1686号
●温暖诉求
治疗阶段,儿子体内的肿瘤仍在生长,来自广西百色的龙女士急得团团转,带着孩子辗转南宁、杭州、广州三地求医。去年8月,5岁的宸宸因胸痛查出罹患罕见的神经母细胞瘤。从化疗,到手术,龙女士夫妇全力配合、心怀期望。然而,这张鏖战,肿瘤一直占上风。“孩子虽然整天嘻嘻哈哈,但他比谁都担心体内的‘小怪兽’会‘发脾气’,又踢疼他的小肚子。”龙女士说,虽然父母、医生均不愿向病魔低头,孩子也依旧顽强求生,但是漫长的疗程早已耗尽积蓄,治疗费已然捉襟见肘。
莫名胸痛检出肿瘤
2024年8月的一天,从幼儿园走出的宸宸捂着胸口,紧皱眉头。“妈妈给我吹吹,这里痛。”他摁压着腹部与心脏之间的一个位置,请妈妈帮忙“止痛”。龙女士起初不以为意,宸宸活泼好动,她以为儿子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玩闹得激烈,不小心碰疼了自己。
可是在9月至10月,宸宸的“胸痛”发作越来越频繁,一次比一次严重。有时候在家里突然发作,疼痛来袭时,他在床上蜷缩好一会儿才缓解;有时候发生在学校,老师多次将他抱去校医室,也不敢让孩子跑跳得太过剧烈。10月的一天,宸宸又一次捂着胸部求助,老师马上打电话给龙女士,建议家长带宸宸就医。
彼时,龙女士正在家里照顾未满一岁的小儿子,闻讯,马上赶去学校接回宸宸。这一次,宸宸的疼痛持续了一个多小时,龙女士不敢再耽误,带他去百色市区的人民医院求医。
医生通过CT检查宸宸的胸部、腹部,赫然发现,孩子的纵膈部位有一个拳头大小的肿物。“我听到‘肿物’就心慌了。特别担心孩子患上大病。”一个不好的预感笼罩在龙女士心头,她根据医生指引,即刻将宸宸转入南宁市的大医院复查。
“不仅是胸痛,连背部都不舒服。”问诊时宸宸随口嘟哝的话,马上引起医生警觉。经过CT、MR、血液化验、活检等检验手段,确诊宸宸患上了神经母细胞瘤。
确诊后,医生跟龙女士夫妇做了很长时间的谈话,告诉他们肿瘤所在位置包裹着主动脉,手术难度非常大。因此,建议先做4次化疗,不断监控药物能否让部分肿瘤萎缩。
四处求医看到曙光
治疗肿瘤是争分夺秒的过程。宸宸在南宁做了4次化疗,但肿瘤对药物并不敏感,4个月过去,非但没有缩小,反而出现了转移。为了安抚宸宸长时间住医院的不安情绪,龙女士绞尽脑汁解释:“宸宸是很棒的孩子,但有一只‘小怪兽’跑进你肚子里了,所以要住院打跑它。”当龙女士试探着问,有没有信心赶走“小怪兽”,哪怕过程很难受?宸宸认真地点头,还说:“快点打败它,我要回家。”
妈妈能稳住宸宸的情绪,却难以忘却确诊初期自己的崩溃。她红着眼眶告诉记者,负面情绪不能在儿子面前显露,每当宸宸熟睡,病区的后楼梯就成为她的“树洞”,“我的孩子怎会得这么重的病?我该怎么办?老天救救孩子,救救我们……”
病友看到龙女士的眼泪,不仅为她打气,还将她拉入一个神经母细胞瘤的病友群。在群里,龙女士看到了曙光:做手术可以去杭州的浙大儿童医院,化疗可以到广州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有了方向,心里不再彷徨。今年3月,龙女士从亲戚朋友处凑了一笔治疗费和路费,带着宸宸到杭州住院,找到有关权威专家问诊。当专家告诉她:肿瘤能切!龙女士心头大石顿时放下:“有救了!”她紧紧抱着宸宸,喜极而泣。
3月11日这天,宸宸的手术从早上8点进行到晚上10点。医生妙手将神经母细胞瘤从宸宸的主动脉一点点剥离,切下的肿物足足有8厘米大。
肿瘤顽固得超乎想象
一个月后,龙女士在病友指点下带着宸宸来到广州,入住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如今,宸宸在广州已经进行了4次化疗。回顾这一步一个脚印的治疗历程,龙女士坚定地说:“就是不想向肿瘤低头。”
其实,宸宸在广州的治疗不算顺利。虽然肿瘤切除,其他的转移灶也因用药奏效,一点点萎缩,但在最近一次身体检查中,医生发现宸宸纵膈主动脉附近长出新的肿瘤细胞。
“这个肿瘤真的顽固得超乎我所想象。”在龙女士暂时寄住的助医机构广州小家里,和宸宸有着同样遭遇的家庭有3个。7月8日的晚上,龙女士和病友家长交流起最新治疗情况,情绪不禁陷入沮丧。
“不用怕,这种情况我们也遇到过,有办法应对。”所幸,其他家长纷纷分享自身的经历和遭遇,并交流各自调节身心的办法,你一言我一语开解着龙女士。听完大家的鼓励,她心里充满了温暖。“患上神经母细胞瘤的患儿和家庭都很困难,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我希望能像大家那样,坚定不移地守护好孩子。”
龙女士表示,随着老家民政部门顺利审批了孩子的低保待遇,经济压力已大大减轻。但是,未来治疗漫长,且需要使用自费的免疫治疗药物,这部分费用是我们难以承受之重。“希望更多神经母细胞瘤的药物能尽快纳入医保,让患儿受惠。”这是她当前最迫切的愿望。
公益指引
●公益账户: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天天公益专项基金
●银行账号:
44032601040006253
●开户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广州远洋宾馆支行
注:捐款时请注明“天天公益专项基金”, 如需捐款收据,请在汇款时附注捐款收据回邮地址、联系人姓名及电话。
■本版统筹: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潘芝珍 通讯员 叶社工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