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广州市驻清远连南寨岗镇工作队:“靠山吃山”走新路 “飞地同创”迎新机
日期:[2025-07-17]  版次:[T06]   版名:[乡村振兴]   字体:【
■白水坑村大量村民每年靠采竹笋增收致富,图为驻寨岗镇工作队到加工点调研。

■驻寨岗镇工作队了解野生茶厂发展情况。

■广州市驻清远连南寨岗镇工作队合影。

■东升村的三黄鸡养殖项目成功走出“飞地同创”模式。

■东升村仁禾家庭农场种植数十亩香椿。

设立乡村振兴车间,鼓励大量留守村民每年通过灵活采摘竹笋、春茶、灵芝等增收致富;与兄弟镇驻镇工作队联合,探索“飞地同创”,养三黄鸡联农富农发展……日前,新快报记者深入走访了解到,广州市驻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寨岗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驻寨岗镇工作队”)因地制宜,在帮扶中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鼓励发展林下经济、探索富民增收新渠道,走出了一条产业振兴新路子。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通讯员 曾玉霞 祝秀梅

■摄影:新快报记者 邓迪

突破短板

“三招”推动产业发展

寨岗镇是连南瑶族自治县最大的乡镇,驻寨岗镇工作队由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广州职业技术大学、广州市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派出帮扶干部组成。

日前,新快报记者走访了解到,作为山区镇,寨岗镇存在山多、地(可耕地)少、年轻人外流等问题。驻寨岗镇工作队队长李庆强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增强当地产业的“造血”功能,工作队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因地制宜鼓励发展林下经济。一方面,通过与当地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合作发展乡村振兴车间,带动当地劳动力就业增收;一方面积极探索资源共享式“飞地同创”的发展模式,与兄弟工作队合力推动产业发展;同时,联合组团单位加大消费帮扶力度,以消费帮扶拉动产业发展。

采摘茶青

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炒茶机、烘干机、晾晒机……在白水坑村的一个制茶厂里,各种制茶设备应有尽有,现场还有部分由野生茶叶制作而成的红茶。原来,这个制茶厂由白水坑村的致富带头人建设,每年都会带动当地留守劳动力摘茶青增收。“白水坑村山多,这个茶厂主要制作高山野生茶,清明前后,村里有空的村民基本上都会上山采摘野生茶青,卖给制茶厂。”白水坑村委委员祝秀梅告诉新快报记者,按照这几年的行情,一般的茶青每斤卖15元,好的可以卖到20元一斤。一个村民一天摘二三十斤,就是一笔不少的收入。制出来的高山野生茶很受市场欢迎,销路不成问题。

据茶厂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春茶期间,茶厂大约带动了100名村民上山采茶青,每日收茶青200-500斤不等,今年共从村民手里收购了野生茶叶茶青1万多斤,带动村民增收17万-18万元。制成了茶叶约2000斤,大部分已出售。

驻寨岗镇工作队队员柳鹏表示,该茶厂即将挂牌乡村振兴车间,工作队将通过引导村民合作、扶持茶厂做大做强等措施加强扶持。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指的就是利用自然条件维持生计甚至发家致富。白水坑村的山里到处都是宝,除了卖野生茶青,要是能挖到野生灵芝,收入将更可观。祝秀梅说,野生灵芝虽然较少,但是一斤可以卖到几百元甚至一两千元,野生灵芝也成为当地不少村民的收入来源。

振兴车间

带动农户采笋增收

白水坑村拥有超万亩林地,人均竹林面积近10亩。每年产的冬笋、春笋也是白水坑村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在位于白水坑的连南瑶族自治县农之宝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两排压榨池里严密地压榨着前段时间收购来的竹笋,待榨干水分后,制成笋干销往外地。2024年,在寨岗镇党委、政府协调下,合作社负责人黄月平与福建的生意伙伴合作,建设了这个竹笋收购点,收购冬笋和春笋进行粗加工。如今,合作社门口挂上了“乡村振兴车间”的牌子。李庆强表示,工作队正研究从消费帮扶和金融帮扶等方面入手,帮助合作社做强做大竹笋产业。

“村里几乎每家都有竹林,大家挖了竹笋卖给合作社,勤奋点,一天卖几百元不成问题。”白水坑村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驻寨岗镇工作队队员吕宏告诉记者,合作社不但收购白水坑村农户的竹笋,也收购邻近村镇农户从山上采购的竹笋,据了解带动周围七八百户农户靠挖笋增收致富。

“飞地同创”

让养殖项目顺利落地

在东升村的仁禾家庭农场,连片300多亩水稻绿油油地正茁壮生长,靠近山脚下的养鸡场里,一批走地鸡正在欢快地嬉戏觅食。

原来,该基地是驻寨岗镇工作队与驻大麦山工作队合作探索的“飞地同创”(资源共享、跨区域合作发展)养殖项目,由大麦山工作队引进广州的科技公司,驻寨岗镇工作队负责寻找场地,最终促成该公司与仁禾家庭农场合作,共同经营养鸡项目。

仁禾家庭农场相关负责人吴国城告诉新快报记者,养鸡场的养殖方式主要是在育苗中心购买一定体重的三黄鸡,通过秘制中草药配方散养两个月左右再进入市场。这种“中药鸡”不但吃起来口味香,而且更有营养价值,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养鸡场一年可以养殖四五批鸡,最近刚刚卖掉一批。驻寨岗镇工作队表示,计划在养殖项目成熟后,动员更多农户参考企业标准进行养殖,由企业负责回收,共同增收致富。

消费帮扶

扶稳乡镇产业发展

驻寨岗镇工作队一直关注着仁禾家庭农场的发展,去年,农场养殖的一批稻田鸭到了出栏期却一时找不到销路。“一天不卖出去,一天的饲料钱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李庆强说,工作队全体队员都动起来,他自己积极联系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食堂消费帮扶,其他队员则通过向朋友、同事推广(线上朋友圈带货等)先后解决了滞销问题,消费帮扶额近5万元,助农场解决了燃眉之急。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工作队进驻以来,已多次协调后方组团单位加大消费帮扶力度。驻寨岗镇工作队队员丁镇裕介绍说,今年4月28日,由驻寨岗镇工作队组织的寨岗镇农特产品展销暨食材品鉴活动在广州职业技术大学教工饭堂热闹开展,吸引众多教职工踊跃购买。据统计,该展销活动及后续消费帮扶以购代捐销售腊味、丝苗米、米糕、米饼、蔬菜面等特色物资达20万元。

据统计,本轮工作队进驻以来,已组织消费帮扶寨岗镇农特产品100多万元,为推动当地产业稳定发展贡献了“广州力量”。

从高山野生茶到竹林春笋,从“中药鸡”养殖到“飞地同创”,驻寨岗镇工作队以“大农业观”破题,将寨岗镇的生态劣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留守村民的双手与青山双向奔赴。工作队正以“绿水青山”为笔,以联农机制为墨,书写着“点绿成金”的新故事。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