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省会带地市,广清起新篇。
2021年7月,广州130名援派干部肩负重托,奔赴清远24个镇,投身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2024年7月,广州新一轮98名援派干部接力前行,推动“百千万工程”在清远走深走实。几年来,广州援派干部,以脚踏实地干事创业的干劲、敢于突破创新的闯劲和持之以恒的韧劲,一茬接着一茬干,与清远当地干部群众共同奏响了一曲和美乡村协奏曲。今年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也是实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之年,新快报特推出“广清驻镇帮镇扶村”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在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小三江镇的群山之间,一个曾经濒临破碎的家庭,因一群人的执着帮扶而重获新生。广州花都区驻小三江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工作队”)以精准施策为笔,以真情付出为墨,在防返贫与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了“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生动注脚。小兰(化名)家庭的蜕变,正是工作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典型缩影,也是广清协作的纽带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结出的又一个丰硕果实。
■采写:新快报记者 方轶
多部门联动 困难家庭重获希望
2021年9月,一个特殊的家庭进入了工作队的视野。这是一个单亲家庭,小兰刚考上大学,妹妹初中在读,父亲因病去世后家庭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母亲只能在村里打零工,每月收入仅一千多元,懂事的小兰甚至产生了辍学打工的念头。更棘手的是,母亲因早年家庭误会被注销户口,无身份证导致无法就业。
“绝不能让小兰因为家庭困难而辍学。”工作队队员彭毅说。摸清情况后,工作队第一时间向镇党委、政府汇报,推动启动“农户申请—村评议—镇初审—县审批”认定流程,将小兰家纳入防返贫监测对象。“不能只有单点突破,得打一套‘政策+产业+就业’的组合拳。”工作队队长刘显前在专题帮扶会上明确方向。
工作队牵头联动民政、社保、教育等多部门,量身定制帮扶方案,同时协调镇乡村振兴办,落实低保、医疗、教育三重保障:小兰姐妹每学期各获1500元教育补助,小兰额外申领到每年1万元的大学生补助,母亲也纳入医疗救助。
就业帮扶跟进 提升“造血”能力
2022年,工作队为小兰妈妈申请了三类监测对象小型产业资金,购置1万元鸡苗和饲料,还联系县农业农村局技术员每月上门指导养殖。让“靠自己双手挣钱”的信心在这个家庭生根。
为了解决小兰母亲的户口问题,工作队队员奔波于连山与其肇庆老家之间,多次走访当地派出所、村委会,耐心调解家庭矛盾,收集佐证材料,历时3个月终于为其恢复户口、办理身份证。随后,工作队又依托广州资源,在花都区一家餐饮企业为她找到月薪3500元的稳定工作,队员还送她上岗,帮她安顿住处。
经过两年多的精准帮扶,小兰家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兰母亲通过养鸡增收15000多元,加上在广州的稳定工作,家庭收入大幅提升;小兰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妹妹也在安心上学,整个家庭从依赖“输血”转变为自主“造血”。
温暖传递 学子回乡投身振兴
帮扶从来不只是“完成任务”。2022年春节前夕,工作队入户慰问时发现,小兰家电线老化频繁短路,当即协调镇供电所和施工队,完成全屋线路改造;每逢节日,镇领导干部和队员们总会带着米面油和慰问金上门,聊家常、问冷暖,让帮扶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2023年12月,小兰家实现风险消除,但工作队仍会定期回访,了解姐妹俩的学业和家庭近况。“在帮扶工作中,不仅要落实好政策,更要付出真心,用真情搭建起与群众的连心桥。”刘显前说。
这份温暖,在小兰心中埋下了感恩的种子。今年夏天,大学毕业的她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连山,通过选拔进入县“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工作,同时加入志愿者队伍。“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帮扶让我挺了过来。现在‘百千万工程’正在为家乡带来新的变化,我想留在这里,把曾经感受到的温暖传递给更多人。”小兰温和的话语坚定有力。
看着小兰家的变化,刘显前感慨地说:“帮扶不是一时之功,要建立健全长效跟踪机制,持续关注脱贫家庭的生活变化,及时解决新问题,巩固帮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