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梨园戏、粤剧、潮剧四位艺术名家齐聚,共话戏曲发展“守”与“破”
9月17日,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艺术讲堂《当代戏曲发展的“守”与“破”》开讲。四位来自不同剧种、不同行当的艺术名家,围绕戏曲艺术的坚守与传承、戏曲艺术的当代转化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
■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拥抱互联网,让戏曲走向网络大舞台
“我认为戏曲的‘守’与‘破’就是坚持变与不变,变的是形式、方法,不变的永远是中华优秀的根和魂。”豫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李树建率先破题。在他看来,地方戏曲的发展要坚持变与不变,即立足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从艺几十年,李树建以自己所在的河南为例,他指出当前戏曲市场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观看演出的老年观众多、年轻观众少;在城市里演出的少,在农村演出的多;在城市演出售票卖票的少,送票的多。他表示,戏曲的发展、繁荣、普及,需要演员、艺术家和观众共同参与。为此,在推动戏曲繁荣发展的实践中,他提出了“新时代,新生态,新形态,看我戏曲新一代”的发展理念,既要推出一批青年优秀的戏曲人才,又要培养一批年轻的戏曲观众。
“我呼吁我们戏曲要拥抱互联网,让传统的戏曲小舞台走向新时代网络大舞台。”李树建身体力行,在互联网平台开设账号,推出短视频和直播,收获了大量的关注。“进直播间来就相当于进剧场观看我们的演出,直播间的点赞就是剧场里的掌声。我觉得谁拥抱互联网,谁受益,我们也一直在探索。”
“地方剧种如果离开了地域,就没有了根”
如何做到戏曲的“守”?梨园戏表演艺术家、福建梨园戏实验团团长、中国戏剧“二度梅”得主曾静萍认为,首先要热爱。“我也犹豫过,曾彷徨过,而且离开过,为什么又回来?是因为我喜欢。”曾静萍认为,只有热爱与喜欢才能支撑自己向前走,慢慢地在坚守的过程中,收获来自老师的情感,来自剧院团的情感,来自观众对自己认可的情感。其次,为何而“守”?这来自于对戏曲的认可乃至痴迷,“我从事了这么多年的梨园戏,其实到要退休了,才知道梨园戏原来有这么绚丽,而我只是踩进了一只脚而已。”
谈及梨园戏的发展,曾静萍指出,梨园戏在闽南、在泉州已经有近900年的历史,是闽南文化养育了梨园戏。“地方剧种如果离开了地域,就没有了根。”她表示,地方剧种的发展,最实际的路线是首先服务当地的观众,再走向省外、走向全国,走向国际。
曾静萍还谈及当前戏曲发展面临的一个问题:地方剧种的同质化。在她看来,一个老剧种要传承下去,不只是传承与创新,还需要注意“守根”。一旦地方剧种的方言、音乐被稀释了,便会面临被同化的风险。
回归剧种本体特色,用艺术征服观众
“你看舞台上,不出声你根本就不知道是什么剧种。”粤剧表演艺术家、广东省粤剧促进会会长、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倪惠英同样认为,当前存在戏曲同质化的问题,一些剧种个性的东西在不断消失。
对于粤剧的发展,倪惠英认为要两条腿走路,有一些戏可以很传统,有一些戏应走得更远一些。“一方水土一方艺,岭南文化的特点是兼容并蓄、包容创变,赋有现代意识,这也是粤剧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剧种的一个特点。”倪惠英表示,粤剧在音乐、唱腔、表演程式方面既要继承传统,也可以去开拓一些新的内容、新的表达方式。
倪惠英认为,“守”是不应时代而改变的,对剧种精美的表演、精湛的技艺、扎实的唱念做打的坚持。“破”是创新。创新是为了吸引观众,适应观众新的审美需求。但是作为艺术家,一定要回到粤剧本体的剧种特色,用艺术最终征服观众。
潮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文联德艺双馨艺术家方展荣认为,戏曲的“破”即发展,“传统好的东西我们一定要继承,不好的东西我们去掉,没有的东西我们要补上,外来的东西我们要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