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快报讯 记者范昊怡报道 11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公布2025年10月中央银行各项工具流动性投放情况,显示当月通过公开市场国债买卖净投放了200亿元,这一数据表明,央行已在10月恢复自2025年1月以来暂停的国债买卖操作,当月向银行体系注入长期流动性200亿元。
其实,央行恢复国债买卖操作早有铺垫。在10月27日举行的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央行行长潘功胜就明确宣布,鉴于目前债市整体运行良好,将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
去年8月,央行开始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买卖操作,截至去年12月,累计买入1万亿元国债。然而,进入2025年,鉴于债券市场供求不平衡压力较大、市场风险有所累积,央行于今年年初表示暂停国债买卖操作,并称后续将视国债市场供求状况择机恢复。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指出,与年初暂停国债买卖时相比,当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升至1.8%附近,期限利差走阔,债市整体运行良好,已具备恢复国债买卖的条件。而且,当前恢复国债买卖操作,加大对银行体系长期流动性的支持,也在进一步释放稳增长信号,有助于稳定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一方面,国债买卖净买入的操作模式体现了央行呵护市场流动性和稳定债市预期的操作目标;另一方面,200亿元较低的净买入规模,也体现了央行无意引起利率过快下行,因此操作稳健避免对债市预期形成过度影响。
华西证券研报认为,本轮买债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可发挥“降准替代”的功能。自2022年以来,央行每年实施两次降准与两次降息已成惯例,而今年5月初在应对潜在外部冲击时已提前使用了这一政策工具。当前经济增长目标实现压力不大、外部不确定性边际缓和,央行选择暂缓强刺激,通过买债实现定向投放,既能缓解银行持债压力,又能起到“类降准”的效果。
除披露流动性投放数据外,央行同日还发布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招标公告。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2025年11月5日,央行将以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开展7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期限为3个月(91天)。由于本月有7000亿元3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到期,5日该操作为等量对冲。由于11月还有3000亿元6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到期,市场预计央行11月还会开展一次6个月期买断式操作,且加量续做可能性比较大,这意味着11月两个期限品种的买断式逆回购将合计延续加量续做,连续第6个月向市场注入中期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