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的品种可以分为海盐、井矿盐、湖盐、熔盐、植物盐等,其中海水制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制法。在唐代《新唐书·地理志》等正史中,有广东雷州半岛徐闻地区盛产海盐的历史记载,其中记录了徐闻千百年形成的独特海盐制作技术———海盐的平滩晒法。
徐闻县如今还保存着千年古盐田,只可惜,史料中提到的古时盐业生产重地“递角场”,其遗址至今仍是个迷。幸好,见证着中国盐业发展的各种制盐工具将在这里被保存和记录下来,成立一个“盐博物馆”。
海水制盐
工序:纳潮、制卤、结晶、收盐、提纯、验收、包装等
制法:历史上有煮熬法、滩晒法等
范围:下辖灯楼、新地、苞西、许家4个生产工区以及加碘盐厂、机修车间、驳运船队和速溶海水晶厂等5个附属单位
记者手记
一直对盐场怀有向往,构成生命体不可或缺的这种元素到底是怎么制作出来的,我很想了解。之前大概知道海水是咸的,可以用于制盐,于是就想:既然海水是咸的,干嘛不直接喝海水就行了?幼稚的想法有时候能引发天才的发现,但有时候仅仅是幼稚本身。后来,逐渐知道盐不单单来自于海水,还可以来自于大地和岩石。看纪录片才知道,有些动物在吃草之余,会去啃食特定的岩石,知情的专家告诉观众:它们是在汲取盐分。
古代凿灶架锅煮盐的场景如今很少见了,这场景只能在想象里脑补。这次采访徐闻盐场,我也是吃惊不小,几千年下来,盐对人的重要性没有改变,而制盐的方法也没多大变化,对于自然条件巧加利用,就能得到一个产品:食盐。所以,当地人开玩笑说,制盐在这里是没有成本的买卖。
不过话说回来,制盐当然需要成本了,光是修建那些蒸发池、结晶池、仓库等就花费不少人力物力。徐闻盐场技工邓洪祝先生说,一个结晶池可以用上很长时间,甚至上几百年,他带我们看的结晶池据说民国之前就有,但也只是据说,没找到确切的记载出处。有时候,民间记忆很结实,所以这种可能性很大。
邓先生介绍蒸发需要15级,结晶需要3级,但是这整个过程并非都能看见。比如说蒸发,原理都知道,阳光把水分带走,留下人们想要的东西;结晶也是如此,最后看见的就是水没了,留下白花花的结晶盐。或许,这就是大自然以及时间的力量。